返回
详情

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

万行开示   2014-08-05 08:26

我觉得你们既陌生又熟悉,因为我们只是面孔熟悉,心灵却无法沟通。虽然互相认识,但是却只识脸,不识心。所以我很痛苦。有时候在寺外遇到一张不熟悉的面孔,但一开口说话,却能跟我产生共鸣,这样的人才是我的知音。但是在寺庙里,尽管都是认识的人、熟悉的人,却找不出我的知音。

 

有时候我们说要加入一个团队,可是一旦加入之后,又常常忘记当初加入的动机,违背了自己的初衷。为什么会违背初衷呢?为什么不能做到始终如一呢?为什么会因为环境的变化、外在的因素而改变初衷呢?

 

人是不可能真正独处的。首先在最小的单位——家庭里,会产生家庭关系。长到一定年龄,进入学校后,就产生了学校关系。在学校读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书之后,进入社会,又产生了社会关系。一旦进入社会,就免不了产生与国家的关系。再大一点就是与世界的关系,更大一点就是与自然的关系。

 

如果说我们与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和国家之间是一种责任的关系,那么我们与世界与大自然之间就是一种境界的关系。

我曾经跟大家讲过,人的成长分为三步,第一步是知识的积累,第二步是能力的培养,第三步是境界的修炼。

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,作为一个青少年,你要考虑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;进入社会之后,在五十岁之前,你要考虑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;五十岁之后就要考虑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了。

 

在座的各位是处于哪个阶段,应该处理的是什么关系呢?大家要给自己定一定位啊!如果你没有定对位,错位了,你怎么可能不颠三倒四呢?怎么可能把人做好呢?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圆满呢?

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事情,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处于哪个阶段,你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;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处于哪个关系层面,到了一个团队,你就会迷失方向,经常违背初衷。

 

当你到了一个新的环境,环境是因为你的到来而变得美丽呢,还是因为你的到来而令人心生烦恼呢?你的到来是对这个团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呢,还是拖后腿的作用呢?你加入这个团队,是给它增添了光彩,还是给它抹黑了呢?

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你说了算,而且你的能力足以让这个团体变好,也足以让这个团体变坏,你是有这个能力和力量的,就看你想往哪方面发挥。

如果你是一个明智的人、开悟的人,一个给自己的人生定了位的人,这个定位是指好的定位,那么你来到这个团队,就是来推波助澜的,是来给这个团队增添光彩的,而不是来拉后腿的。所以你必须知道你现在所处的阶段,和在这个阶段你应该处理好的关系。

 

其实我们与佛具有同样的力量,但是佛就发心把他的力量专门用于为众生服务,无偿地奉献自己所有的力量,而凡夫却把所有的力量用在相反的方向,比如索取、捣乱和破坏。

 

为什么凡夫与佛具备了同样的力量,却不用来为团队服务,为地方增添光彩,而是用来搞破坏呢?还是因为迷失了方向,忘记了初衷。

从大的方向讲,每个人从宇宙中降生而来,都是为了来加持和净化这个地球,为了引领众生提升灵性。但是来到娑婆世界之后,却忘记这个初衷和使命了。

 

从小的方向讲,你到东华寺本来是想来尽责任和义务,为东华寺添砖加瓦的,结果来了之后变成了搞破坏,变成了寄生虫。凡夫永远都是被环境所影响和左右,而不是靠愿力来影响和改变环境。只有圣人,其次是贤人,永远都是在引领和改变环境,不受环境的影响。他是环境的引领者,游戏规则的制定者,他永远引领着大家往前走,往光明的方向走,就像佛菩萨引领着众生一样。

 

凡夫俗子不能顺流而行,总想逆流而上。

事实上,如果一个人违背了规矩违背了道,违背了团队发展的宗旨,是没办法继续生存的,更不用说发展壮大了。

我们来到一个团队并且留了下来,是因为认可这个团队的精神,认可这个团队的思想和文化。如果不认可这个团队的精神和文化,留下来是很痛苦的。团队不会因为你的到来而改变思想文化,团队是不可能迎合你的。

 

只要是一个团队,在你来到之前就已经有了团队的灵魂,也就是团队的思想和文化,你只有去适应和认可,然后再去发扬它,为它推波助澜,让它更上一个台阶。

 

如果你来了之后,只是认可而不发心不作为,那么你在这个团体里就是一个有你不多无你不少的活死人,你就变成了行尸走肉。这时候你还指望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,那是不可能的。

 

一个人要想被别人尊重和认可,或者被团队尊重和认可,靠什么呢?

答:靠业绩。

师:对,你们要记住,靠业绩!人到哪里都是靠业绩说话,不是靠关系,因为关系是没有保障的。尤其在寺庙里,领导换得太快了,我们的执事半年一换,你跟谁搞关系都是没有保障的。如果你走到哪里都是靠业绩说话,你就能独当一面,撑起一片天,就能为团队分忧解难,创造效益。这时候领导会来“巴结”你,找你谈话。

 

如果你在一个团队里混得有你不多无你不少,那你就失败了。一旦发了愿,就要想办法保持这个愿力,把布施一直做下去。不能因为看到身边的人不发愿不作为,你也不作为,人家来的动机跟你不一样。你是学佛的人,是来为这个团队推波助澜、增添光彩的。

 

一个人一旦忘记自己的初衷,其实就是一种堕落。我们学佛的人总想开智慧,总想超越因果获得解脱,可是如果我们不把心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,我们怎么可能超越因果,超越无明烦恼呢?

 

你把心放在三界以内,无论你怎么努力,都无法超越因果业力、无明轮回。因为三界以内只有这些东西,三界以内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由因果业力、无明轮回构成的。

 

一旦你发了愿,把心放到一定的高度,放到三界之外,从此因果业力、无明轮回就跟你无关了。那么三界以外是由什么构成的呢?是由慈悲、博爱、光和能量构成的。所以佛门里始终主张学佛首先要发愿。

 

好多人学佛多年都不知道何为发愿,发愿的标准是什么。实际上发愿就是把心放到一个高度上不让它掉下来,做任何事情都站在这个高度上看问题、处理问题,站在这个高度上做人做事。

 

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说一个人很俗呢?有的人出了家也一样很俗,因为他的心还放在三界之内的功名利禄上,他还是按三界之内的价值观和标准来为人处事,所以他就一身俗气,走到哪里都是一身业障。

 

所以要想超凡脱俗,超越无明业障,就必须把心放到三界之外,不与俗人同流,不与三界之内的人为伍。这时候与你对接和相应的,就是光明、爱、慈悲和快乐,你永远都会有无穷的力量。一个人把心放在哪里,就在哪里开花结果。放在三界之内,就在三界之内开花结果;放在三界之外,就在三界之外开花结果。所以学佛的人要把发愿看作第一要务。

 

发愿谈何容易!凡夫天天发愿,天天都往下掉。一旦你发了愿,只前进不再后退,你就是贤人了。

无论凡夫、贤人还是圣人,都是人。至于是哪一种人,则由你所处的阶段、所用的方法、所发的心、所处的高度来决定。

如果你是站在凡人这个时空和高度来为人处事,你永远都会受到因果业力、无明轮回的牵引。要想超越因果业力、无明轮回,就必须扮演贤人的角色,逐渐往上走,比如从第四重天到第五重天到第六重天……不停地发愿,不停地往上走,最后你就成为圣人了。

 

其实圣人也是由贤人而来,贤人也是由凡夫而来,很难吗?一点不难,难就难在发心发愿之后的坚持。

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方为道,就相当于佛门里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需要一心不乱地修行。如果你在行善法做善事,但是以散乱心在做,你也将一无是处,不会有任何结果。

 

要想解脱,要想做一个人上人、圣贤之人,就必须一心不乱地坚持做事。为什么人家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呢?因为没几个人能坚持到底。

就像东华寺,今年换了一波人,明年又换了一波人,年年都换一波人。东华寺的几个老人,就是万行和DH、DJ、XX、CE、BG、ZJ等几个。这些人十年就住一个庙,还不敢说自己有修行。其他人一年跑一个庙,就这种浮躁的心态,还说自己有修行。心浮躁到这种程度,哪儿来的修行?今天换一个法门,明天换一个法门,如何证明你的心安?以一颗散乱不安的心,修习任何善法都是一无是处。换句话说,任何善法都需要一心不乱、持之以恒地修。

 

人生一路走来,有太多的风景和诱惑,有太多想要的东西了。可是我从来不敢轻易地拿,因为拿了之后,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人家都是一生干一件事,才成为“家”的。我现在能讲几句佛法,盘一盘腿打一打坐,也是因为我三十年只做一件事。我相信你们要是像我这样一件事坚持做三十年,一定会比我强。

 

那些在书法、绘画、琴艺上有一定造诣的,都是坚持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上的。当人家随性地挥毫、行云流水般地演奏时,你是不是很羡慕?是不是也想跟着学?只要你能坚持十年以上,你的作品也拿得出手;能坚持三十年,你也称得上“家”。

 

在人生的道路上,爱好太多了就会分散精力。所以三十年来我只有一个主业,就是研究佛学、参禅打坐,其他什么都不做。若非要说爱好,我的爱好就太多了,但是我都不敢去做,怕分心分散精力。有时候我安慰自己说,我不需要去做,我又不当书法家,不当画家,不当钢琴家,不当武术家。我当什么家呢?我当个赞叹家、欢迎家,谁来,我都欢迎,谁写字画画,我都鼓掌赞叹,但是我不去学。我给自己的理由是,不是我的能力不够,而是我的精力不够。你们看,多冠冕堂皇啊。以后你们也这么说,心就安了。

 

每一个在自己的行业里有所成就的人,都是坚持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上。我一直主张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个主业,其次才能有副业,也就是爱好。这个爱好只能占用你时间精力的十分之一,最多不能超过十分之二,你要用八分以上的精力做你的主业,用两分以下的精力从事你的爱好。

比如你们学古琴,我非常赞同。人生不能没有韵律没有节奏,没有韵律没有节奏的人,他的人生就是僵化的。人的一生都是由节奏伴随着走过来的,说话需要节奏,走路需要节奏,处理事情需要节奏,吃饭需要节奏,包括你睡觉、上卫生间、洗澡等等都需要节奏。节奏有快有慢、有轻有重、有缓有急,是不是这样?

 

一生之中无论我们干什么,都离不开四个字,哪四个字?

答:轻重缓急。

师:对,你们学琴也是这样,要把握好轻重缓急。人生就是一连串的节奏,就是一首曲子,只不过是一首稍微漫长一点的曲子。有的人弹奏得很快,三四十年弹完就走了;有的人弹得很慢,弹到一百岁还没有走。

 

所以现在我要把我的节奏放慢一点,我想多活几年。现在寺院已经建起来了,接下来就是培养人才了,而培养人才不是一口就能吃出一个胖子的,得慢慢来,把节奏放慢一点。

 

人的身体就像一辆车,能量和精气神就那么多,就像油箱里的油,开得快就早一点燃完,开得慢就多燃几个小时。所以节奏慢的人和动植物寿命都长,节奏快的人和动植物寿命都短。

 

长寿龟的寿命为什么那么长呢?就是因为它走得慢,动作慢,呼吸慢。不仅慢,而且它的血还是凉的。凡是长寿的都是冷血动物,凡是短命的都是热血动物。老虎、狮子、豹子的寿命就短,但是它们的爆发力非常强,追赶猎物的时候,二十分钟能追上就追上,追不上就不敢再追了,再追下去,它的血会热得把自己烧死。但是狼、鹿和羊的血就偏冷,跑一个小时没有问题。冷血动物的节奏慢,所以寿命长。

 

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身心合一,要安静和谐,不能浮躁散乱。如果二十来岁,浮躁激动还说得过去;如果快到四十岁或者四十多岁了,还那么浮躁莽撞就说不过去了。气血没有沉淀下来,人才会浮躁。一个气血沉淀下来的人,走路一定是稳稳当当,说话也一定是不急不躁。

 

一个人来到一个团队,既可以是阳光,也可以是风湿风寒,就看你如何定义自己了。你说你是阳光,是来给东华寺的弘法推波助澜的,你的能力完全够;你说你是风湿风寒,是寄生虫,是来索取的,来到东华寺就不动不做事了,那也没关系,反正几个负能量的人也破坏不了我们的大局,有那么一两个还显出我们东华寺的大仁大义。但是多了,形成风气就不行了。我们到一个团队,一定要清楚自己是来做什么的。

 

每个人到一个团队,本意都不是来索取的,都是来添砖加瓦推波助澜增添光彩的,但是凡夫俗子一看到大家不发心,他也就忘掉自己的初衷了,本来是个施予者,结果也变成了索取者。

 

要让一个人的菩提心不退,谈何容易!你总是抱怨环境不好,其实环境对谁都是公平的,倘若真像你所说的那么不好,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里还是有好人呢?为什么你不向好人看齐,偏偏要向那一两个好吃懒做的人学习呢?

 

其实任何一个环境里都有好吃懒做的寄生虫,但那是少部分,多数都是好人,更有不要命地忘我做事的老黄牛。就像一个橄榄核,两头小,中间大,中间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跟风从云的人,即不好也不坏。

 

你们说社会这个团体靠什么人来影响呢?

答:中间的人。

答:老黄牛。

师:说中间的人,你就是中间的人;说左边的人,你就是左边的人;说右边的人,你就是右边的人。刚才我就已经讲了,你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,也可以成为不好的,也可以成为中间不好不坏的,就看你自己的选择。原本你是可以做最好的那一小部分人的,可是你没有定力,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和左右,所以你可能就变成了另外一小部分的寄生虫。

 

谁是环境呢?你就是环境,你就是万事万物第一因素。如果要找环境的原因,就要从自身找起。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一体化的时代,人是没办法独立存在、独立发展的,再能干的人也时间有限,精力有限,也要和大家一起发展。

 

一个人是做不了事的,要想做一番事业,必须有一个团队。菩萨之所以是菩萨,是因为他有千手千眼。其实每个人都能具备千手千眼,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千手千眼,而且我们也有能力让身边的人变成我们的千手千眼。

 

但是人往往不愿意这样去做,觉得这样做有失面子。其实真正的面子是丢不掉的。是什么支撑了你的面子呢?是业绩支撑了你的面子。你创造了业绩,它会丢失吗?既然不会丢失,还需要维护吗?所谓的维护和维修,不需要在面子上,而应该在心态、观念上和器量上。要经常检点自己的器量够不够,心态正不正确,有没有扭曲,符不符合一个修行人的标准。

 

我们天天都在发愿,发十大愿王,发了又忘了,并没有去落实。只是每天唱诵,不去行愿,有什么用呢?就像受持《金刚经》一样,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诵《金刚经》,有的人明白了《金刚经》以后,就按《金刚经》所说的去做。诵《金刚经》和按《金刚经》所说的去做是截然不同的。要想在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,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做出业绩来。

 

前段时间我回闽南佛学院参加了九十周年校庆,我是佛学院里争议最大的人,有两派意见,一派认可我,另一派说我是歪理邪说。但是就连不认可我的那一派也佩服我说的一句话,哪句话呢?“从2000年出关以后,十五年来我讲课超万场,著书立说满千言”。不管我讲得对与错,圆满还是不圆满,最起码我讲了过万场,每一场都是两个小时。我相信讲课超过一万场的中国和尚并不多,著书立说满千万言的也不多。

 

但是话说多了必然有错话,事做多了必然有错事,路走多了必然会摔跟头。

因此我现在的观点是,我允许一个人做错事,但包容不了一个人不做事。我的包容是分对象的,不是没有分别的。一个人把事情做错了,我能理解和包容,但是一个人好吃懒做不做事,我接受不了也包容不了。

 

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,因为我说过很多话、做过很多事、走过很多路,所以我也说错过话、做错过事、走错过路、摔过跟头。但人总是要做事,总是要成长、要进步、要走路的,不能因为怕做错事就不做事,怕说错话就不说话,怕走错路就不走路。

 

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讲课,在2012年搬到兜率天之前几乎是天天讲,连续十几年,东华寺的常住都知道。搬上兜率天之后,我换了一种方式,每月初一十五讲两堂课。

 

所以我说2000年出关之后这十五年来,讲课超过万场,不是超过万堂,一堂课才四十五分钟,我讲一场课是连续两个小时。这么多课整理出来的文字就超过千万言了,怎么可能不把我的心血掏空呢?

 

通过讲课又能筹集资金,我才把东华寺建了起来。其实我没有出去化过一分钱的缘,就坐在寺院里讲课,帮信徒答疑解惑,把心打开。信徒听了之后心中的疑惑被解开了,找到了想要的答案,走的时候心情很愉快、很舒畅,自然就愿意拿出钱来支持我建寺庙了。我给他法布施,他给我财布施。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

所以回到佛学院见到老师和同学时,他们对我自然就形成了两种意见,一种是认可我佩服我,一种是既不认可我也不佩服我,甚至还有人说我的那些人生经历和闭关是杜撰的,他们不相信是真的。其实你信与不信并不重要,是不是杜撰也不重要,重要的是每一个人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想什么、说什么、做什么、要什么。

 

人不能活在别人的嘴巴下,别人一议论你,你就生烦恼,就改变初衷;别人一阿谀奉承你,你就心花怒放,就积极向上。倘若如此,你岂不是活在别人的嘴巴下任人摆布?身而为人,总要做点事。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,是因为他不停地做事,做错了还继续做,不轻言放弃,当有一次做对了,他就成功了。

 

由于我们的智慧福报不够,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,别人可能做一次就做对做好做成功了,而我们可能要付出三倍的努力才能做对做好做成功。不要心存侥幸,认为别人需要三分的努力,我只需要一分的努力,别人需要做三次才能做好做成,我只需要做一次就能做好做成,那是不可能的。

 

每一个有成就的人,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,都是不停地做,做错了再来,摔倒了再爬起来,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,最后才得到佛菩萨的恩典,才获得成功。如果你是基督徒,就得到上帝的恩典,你就收获了,成就了。

 

有些人常说自己出门在外不遇贵人。贵人凭什么帮你?他为什么要帮一个没有志气、没有耐力、没有格局的人呢?帮助这样的人,他的精力、情感岂不是打水漂?贵人也希望帮助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格局的人,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精力金钱打水漂。

 

同样,师父栽培和提携徒弟也一样,你们作为徒弟和学生,会追随一个没有理想没有格局没有抱负的师父和老师吗?作为员工,你们会辅佐一个这样的老板吗?你是这样想,老板和师父不会这样想吗?尽管有所谓的“教而无类”,但是全面培养之后还有重点选拔啊。

 

因为每个人的发心发愿不一样,无始劫以来的业力不一样,所以每个人在行使使命的时候,力度也不一样。但是不管你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,都要把力量全部使出来,不能有所保留,缩手缩脚。

 

就像一辆新买的车,如果永远都是跑五十迈,久而久之,想让这辆车跑快都跑不起来了,因为它的力量从来没有被激活过。所以我们买了新车之后,有时候还要故意开得快快的,叫做“拉一拉”,开过车的人都知道。但是长期跑两百迈,车很快也会跑坏。

 

所以一个人无论是在修行的路上,还是在红尘中学做人做事的路上,都必须学会把握好轻重缓急。掌握好了节奏,你自己做事轻松,身边跟着你的人也轻松,你这部机器的寿命也会长。

 

在修行的路上、在做事的路上,没有一个人是真的累死的,都是心胸器量不够,格局不够,心里想不通,憋死闷死气死的。

因为累了可以休息、可以休养、可以充电,但是如果心量格局愿力不够,就会害人害己。

菩萨之所以是菩萨,是因为菩萨知道自己的初衷,知道自己的定位,越是在逆境中越体现出菩萨的风范。

而凡夫就是凡夫,在好的环境中就体现出凡夫好的一面,在不好的环境中就体现出凡夫不好的一面,人家都努力他也努力,人家不努力他也不努力。

 

菩萨则不同,到一个群体里,当其他人都不发心的时候,他会加倍地发心;当大家都发心了,他想:好,你们都发心了,我就不用发心了,我退出来到另一个地方去发心。因为菩萨来世间的目的就是来唤醒大家发心的,当这个团队的人都发心了,他就离开这个团队,到另一个不发心的团队里去唤醒大家发心,这就是菩萨。

 

寺院的领导跟社会上的领导不一样,社会上好多人是为了享福才去当领导,想捞一把才去当领导,而在寺院里是看你有责任心、有奉献精神,才让你当领导。因为寺院的领导——执事是起带头作用的,不是来享福的,让你当执事就是让你比别人干得更多,让你劳动在前、吃苦在前,享福在后。

 

你们说一个和尚有什么是可以享受的?

答:佛法。

师:佛法是可以享受的吗?这个说得太虚了,能不能具体一点?

答:众人朝拜。

师:你们看到众人朝拜万行的时候,是不是觉得万行很享受呢?你们可能不相信,万行最痛苦的时候就是见众人的时候。像现在我就是最痛苦的,因为我要去感觉你们每一个人的感受,看你们每一个人的反应。

 

我最轻松、最自在、最喜悦的时候,就是一个人回到房间,把门一关,盘起腿来打坐的时候,那个时候的万行才是一个完整的万行。现在的万行就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万行,有三百人我就要把自己分成三百份,就要考虑三百人的感受,有五百人,我就要把我的心分成五百份,落到你们每一个人身上考虑你们的感受,看你们的情绪,看你们的脸色。

 

以这时候的万行是最痛苦的。所以每天我总要用一点时间把自己关起来,把眼睛闭起来,冥想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。必须先让自己身心归零,然后坐上半个小时充电,充足了电之后,才能再出来面对大家,再把自己分成千千万万份到你们身上。如果缺了这个过程,我就要发疯了。

好在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,每天都要打一打坐,如果没有打坐的功夫,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,可能早就疯掉,被你们这么多人折磨死了!你们还以为接受朝拜是件好事,跟每一个人点点头说句话就把我累死了!

 

其实这十几年来我能筹集几个亿的资金建东华寺,讲课能超过万场,著述能过千万言,靠的是什么?你们说。

答:愿力!

师:是的,靠的是愿力。我二十岁时的愿力做到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一百岁,我的愿力就是这样,不敢说只增不减,但我会一直保持这个速度,保持这个温度不减。看到不发心的和尚和居士,我会更发勇猛心,会更恼火,恼火自己的德行不够,福报不够,不能做到见即解脱,闻即解脱——你们见我一眼就发心,闻到我的名字就生欢喜心,就超越解脱了。

 

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闻即解脱。比如闻到万行的名字,你马上就心生欢喜,马上就超越了,病就好了,运气就好了。功德福报小一点,就叫见即解脱。见到这个人,拜一拜,你就心生喜悦,就发菩提心,病就好了,事业就顺利了。再差一点的叫什么呢?叫修即解脱。也就是你按我的思想去做,按我教的方法去修,坚持三年五年,你就解脱了,开智慧了,该健康的就健康了,该升官的就升官了,该发财的就发财了,该超越烦恼的就超越烦恼了。

 

可是我的功德和福报不够,你们见了我还是有烦恼,还是不发心。我不怪你们,只怪自己的德行不够,感化不了你们发心。我只能加倍地发心,过去每小时跑两百迈,现在再加二十迈,不知不觉就是两百二十迈了。所以我成就以后,怎么可能不回来度你们呢?是你们迫使我达到每小时两百二十公里的速度。

 

不是我自夸,我从来不会因为看到你们不发心而使自己的道心倒退,恰恰相反,看到你们不发心,我更发心。如果你们都发心为三宝为佛法,我的目的就达到了,就不用再发心了。所以,如果你真的想当一个修行人,就不要轻易被别人负面的力量所转,要学就学人家积极正面有正能量的东西。

 

在座的和尚们,你们说你们还需要为生计而奔波吗?和尚怎么可能还需要为衣食住行而操劳奔波呢?和尚会为什么而奔波呢?会为道业而奔波,绝对不会为衣食住行而操一点点心。和尚的衣食住行可以说是完全有保障的,唯一没有保障的就是生老病死。除非成就了,生老病死可以做主了,才会有保障。在没有成就之前,永远都是没有保障的人,因为我们的心已经不在衣食住行上了。

 

作为一个修行人,如果连衣食住行都没有超越,你是不可能在修行这个层次取得半点进步的,是不可能有精神生活的,因为你的心还停留在物质的世界里。一个还在追求物质、忙于衣食住行的人,怎么可能去开发精神的领域呢?

 

我可以大言不惭地告诉你们,我二十岁的时候就超越了衣食住行,我的心从来没有放在衣食住行这四大类上,我的心一直放在道上。虽然追求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大彻大悟,但是我求道的心、我求道的紧迫感、我求道的速度,只会有增无减。

 

这次回到学校参加九十周年校庆,感觉一晃二十几年就过去了,大家都老了。我的同学都是七零年到七四年这个时间段出生的,彼此相差不到五岁,所以我们基本上都是四十五岁左右的人,都活了半辈子了。这几年我的头发胡子都白了,为什么会长白头发白胡子呢?为法忘躯,为道忘躯,忘掉身体了,能量消耗得太多了。什么都放不下,过去没有寺庙放不下,现在建了寺庙也放不下,收了徒弟就更放不下了。

 

放不下怎么办呢?

答:提起来。

师:对。可是提起来是需要力量、需要付出、需要勇气、需要悲心的。我愿意提起来,但是当我把你提起来之后,手一放,你就趴到地上去了;我再提一次,手一放,你又趴到地上去了。所以说,如果你自己愿意起来,我手搭一把劲,你就起来了;如果你不愿意起来,就算我搭十把劲,手一放,你还是掉下去。

 

凡事都要天助人助自助才能成就,天助人助自不助,怎么可能成就呢?你们一路走来,有没有人帮助过你们、提醒过你们、指点过你们啊?

答:有。

师:这说明你们都修得很好哦,每个人都遇到过贵人。希望你们这种福报能继续下去,走到哪里都有人指点你们帮助你们啊!即便有些时候到了某些地方,没有人指点你帮助你,你也要问问自己为什么。到了今天这个地步,没有人帮助没有人指点是有原因的。为什么人家不愿意帮助你指点你呢?因为人家发现你不是这个器材,帮助你会让人家的时间精力打水漂。我帮助你成就需要用一百分的精力,可是我帮助他成就只需要用一分的精力,我用帮助你的一百分的精力可以帮助一百个人成就,这一百分的精力用在你身上怎么划得来呢?如果你不发心,谁也帮不了你,就是观音菩萨站在你身边也帮不了你。

 

到今年,我们闽南佛学院毕业的和尚有一千三百多人,当方丈的还不到一百个,我们班只有五个当上方丈,其中一个还是最没有能力的人。当初我在我们班里就是最没有能力,最不起眼的。

 

这次校庆分房间,我和当年的班长正好分到同一间。班长是汕头人,个子不高,但是非常聪明灵活。当初读佛学院的时候我的名字叫榜福,离开佛学院之后才改名叫万行。他说:“榜福,你小子凭什么当上方丈呢?我都没当上方丈。”我说:“没办法,老天爷要用我。”

当初我在学校里就是一根筋,每天都是三点一线——教室、图书馆、房间,其他什么地方都不去,谁找我参加活动都不去,呆头呆脑的,只知道读书。因为在读佛学院之前,我初中还没有毕业,到了学校里,觉得别人都比我强,我非常自卑,所以很渴望知识,拼命地读书,天天不是在教室里学习,就是在图书馆里泡着。

 

在同学当中我是一个笨蛋,话也不会说,事也不会做,也不和人交往,每天都是呆头呆脑的,没想到二十年后还当了方丈。

所以我能说什么呢?只能说老天爷要用我。他们的本事和能力都比我强,都有资格当方丈,但最终恰恰是我这个最不具备资格的人当上了方丈。

同学之间什么都说,没有隐私,所以他们就直接挑战我,问我凭什么当方丈。我还是老话,说老天爷要用我,没办法。我们的班长来过东华寺好几次,从我建寺之初他就开始注意我,他跟大家说:“我知道,他呀,在我们毕业之后就去山洞闭了七年关,从洞里出来之后,为了建寺庙就一直在讲课,不管讲得好还是讲得差,讲得对还是讲得错,天天都在讲,年年都在讲,上午讲一堂,中午讲一堂,下午讲一堂,晚上讲一堂,连续讲了十几年。本来是全班最不会讲的人,结果现在变成最会讲的了。”我跟同学们说:“讲课不是目的,我的目的是通过讲课筹集资金建寺庙。我是看着听课人口袋里的钱讲课的,钱多我就讲大声一点,钱少我就讲小声一点。”(众笑)

 

答:有一个故事叫龟兔赛跑。

师:对,我就是那只龟。

答:取得成就的,往往是最不起眼的那个人。

师:所以从天资上说根本轮不到我当方丈。但是有一个理想和信念支撑着我努力走到了今天。当时当地的政府和信徒请我留下来恢复东华寺,我能怎么办呢?只能承诺下来。承诺了一句话就一直干到今天。

 

如果当初没有承诺,我就跟其他同学一样,背上一个小包想去哪儿就去哪儿,哪里会有这么多徒子徒孙呢?现在徒子徒孙一大堆,同学们都很羡慕我。但是我这十五年来所做的事情,他们都做不了:每天四堂课,一堂课两个小时,连续讲了十几年。东华寺的和尚有心,把这些课录下来整理成文字出版,著述就超过了千万言。

 

所以很多事情我压根就没有想过要那样做,完全不是我的本意,本来是想做那件事情的,结果那件事情没有做成,却把这件事情做成了。无心插柳,歪打正着。

 

在我前几届的同学中,有的虽然是大和尚,比较有名气,做过好几个寺院的住持,做过各种会长,但就是没有著作。大师最苦恼的就是没有著作,领导最苦恼的就是没有著作。著作就相当于成就。就像社会上的教授、研究生、博士后没有发表论文一样。

 

为什么他们没有著作呢?不是他们没有能力,而是他们每天都忙于应酬,干大事。而我没有应酬,就一门心思想着筹集资金建寺庙。怎么筹集资金呢?就是每天讲法讲课。讲了十几年,最不会讲法的人现在变成最会讲的了。

 

所以我相信我们东华寺的和尚,只要用这个方法训练下去,个个都会讲法。办禅修班我逼着你们讲课,每天晚上在养正堂我也逼着你们讲课。过去在养正堂讲课都是我一个人包场,现在每个月我只包两个晚上。其实这两个晚上我都不想讲,但是考虑到来了很多信徒,不陪他们聊一聊,他们会觉得心里不舒服。所以今天晚上又来忽悠你们这些新来的居士了。

 

一个人的成就和他的智商、能力真的没有多大关系,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小男孩跑去当和尚,读了四年的佛学院,然后到山洞里盘了七年的腿。在山洞的那七年,我并没有读多少书,主要是盘腿打坐。只是有时候出现了一些境界,不知道是什么道理,就去翻一翻书,查一查资料,明白道理了,就把书放下,继续打坐。

 

打了七年坐,出来之后,翁源县领导夸我,信徒也夸我,说我有修行、有能力,要我留下来恢复东华寺。我头脑一发热,就答应,然后就一直干到现在,奔波到现在。你们说傻不傻?这一恢复就是十五年,把自己都掏空了。如果没有坚持下来,我也不知道自己还有这点能力和耐力。

恢复东华寺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,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人的参与,才把东华寺建成了今天的规模。我只不过起了一个带头呼吁、撮合串连的作用,把众人的力量聚集在了一起,才成就了东华寺。

 

在座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比我强,但是未必有我的耐力和信念。如果你们有我的这种信念和耐力,你们的成就会远远超过我,我深信不疑。

所以我说一个人的成就,和他的知识、能力、智商的关系并不大,关键是看他敢不敢奉献,敢不敢十年如一日地奉献,敢不敢为了承诺肝脑涂地去付出、去奉献,敢这样做,他就成就了。

 

把事情做成不是靠你的能力,也不是靠你的知识和智商,而是靠你的信念和责任心,靠你的心胸器量格局。如果没有足够的心胸器量格局和责任心,你就是有再丰富的知识,再超人的智商也没有用,这些反而会变成你的烦恼。

 

因为你没有心量,没有奉献精神,知识只会变成你堕落的推动力。因为你有知识、有专长,所以你会瞧不起别人,总想投机取巧走捷径,这些就会把你害死,把你堵在成功的门之外。而万行正是因为没有专长,智商一般,能力也一般,知识就更不用说了,什么都没有,我只能打出我仅有的一张牌——心胸器量格局。

 

本来这些我也是没有的,但是我把它们挖掘了出来。我不跟人拼知识、能力和智商,只跟人拼耐力、奉献精神和责任心。

二十多年后同学们再见面,他们个个都还把我当作当初的榜福来看。但是我知道,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人了,我不会再把他们当成三十年前的某个法师和同学来看。因为我们都出家三十年了,大家都经历了很多。

 

做事多了才有经历,经历多了,价值观自然就会改变。有些人没有那么多经历,也就没什么进步。他们每天生活得有滋有味,腰椎没有劳损,腿脚没有风湿、关节炎,想到哪里去,包一背就跑了,也没有徒子徒孙。而我管着这一大家子,往哪里跑呢?我扔不下你们,放不下你们,不敢跑。同学聚会之后就报名游华山、泰山、崂山,我一座山都不敢去,参加完聚会马上就跑回来了。放不下呀,谁让你放不下啊?是你自己把自己搞得放不下!

 

成长、成熟和成就需要一个过程,也就是经历和阅历。一个人没有经历和阅历,怎么可能会成长成熟成就呢?一生走过来什么都没有经历过,什么都没有做过,你的人生不就是一片空白?

 

当和尚的不闭关、不打坐、不过堂、不出坡,虽然你当了十年和尚,但是你的和尚生涯不是没有内容,一片空白?

丛林里就这四件事——打坐、过堂、出坡、上殿。哪怕你是一个世间人,没有成家、没有创业、没有为人父母,就是活到五十岁,你的人生也没有内容,你的简历也是空白的。

 

有的人五十年都在做事,五十年所经历的事情比别人五百年经历的还多,受的磨难更多,所以他的思想就开窍了,智慧就打开了。我曾经说过我当一个月的和尚就相当于你们当十年的和尚,因为我一个月里想的、说的、做的、经历的比你们十年还要多。所以有时候我会为你们感到痛心、惋惜。你们想一想自己的成长速度,再想一想我的成长速度!

 

从另外一个角度讲,你们是早上八点上班,下午两点钟上班,吃完饭就关起门来睡觉、喝饮料、聊天、喝茶。而我不是,我除了工作还是工作,就像一头牛一样,只知道干活。你们午休的时候,我还在会客室里会客,陪着客人。

 

我的成长速度是这样累积起来的,所以我说我当一个月的和尚就相当于你们当十年的和尚。一个人有没有经历,看他的额头、看他脸上的皱纹就知道了,掩盖不了的。见到同学们,我也羡慕他们的随心所欲、悠然自得。但是我不会走他们的路,不会按他们的方式当和尚。既然我当了和尚,穿了这身袈裟,就要为自己的信仰负责。

 

因此,一个人进入一个团队,是要来为这个团队推波助澜、增添光彩的,而不是来拖后腿、来索取的。你的能力是足以为这个团队增添光彩的,但是很多时候你没有发挥你的能力,甚至有时候你还把你的正能量变成了负能量,因为你看到身边有那么多人不发心,结果你也忘记了初衷,退失了道心。而我的道心是有增无减的。

 

人家说“学佛一年佛在心间,学佛三年佛在西天”,这句话是针对某些人来说的,用在我身上是绝对错误的。

我十八岁出家,之所以二十岁就能发心,是因为我看到身边的很多和尚都不发心,甚至有的是假和尚,这个现象刺激了我,激励我发了这个愿。这股愿力一直持续到现在,而且我相信这股力量会一直延续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口气。只有这样做,我才配穿这身袈裟,才对得起我的信仰,才受得起十方供养。否则我受不起十方供养,对不起这身袈裟,也对不起我的信仰。

 

我的信仰是自发的,当初没有人要求我当和尚,更没有人逼我当和尚,是我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出家的。既然是我自己的选择,我就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责任,付出努力。

 

人只有在为自己负责的时候,才会体现出高贵的品质。如果总是要别人拿着香板打你、督促你,你就变得非常低贱了。其实高贵和低贱就在于主动和被动,主动,你就是高贵的,被动,你就是低贱的。

 

人家都说人是可以被感召的,但是我这么用心、这么努力、这么勇猛、这么付出,我发现我身边的弟子们似乎并没有被我感召,并不像我这样。你们有发现吗?(答:有)这就说明东华寺还有人效仿万行,被万行洗脑了。

们愿意被洗脑啊?

答:愿意!

师:那你们都能变成万行了!你信仰释迦牟尼佛就要被释迦牟尼佛洗脑,信仰观音菩萨就要被观音菩萨洗脑,信仰万行就要被万行洗脑。不被万行洗脑你就不可能和万行相应,不被观音菩萨的思想观点愿力洗脑,你就不可能和观音菩萨相应,不被释迦牟尼佛洗脑你就不可能和释迦某你佛相应。不被释迦牟尼佛洗脑,说明你不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观点和思想。相信他的思想观点,为什么不被他的思想观点洗脑呢?你被他洗脑,你就变成了他的复制品,就能与他相应。

 

你们知道为什么你们学佛没有感应吗?因为信观音菩萨的没有让观音菩萨洗脑,信释迦牟尼佛的没有让释迦牟尼佛洗脑,信文殊菩萨菩萨的没有被文殊菩萨的思想洗脑,信普贤菩萨的没有被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洗脑。

 

我可以大言不惭地告诉大家,我是被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彻底地洗过脑的,这三十年我就是靠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走到今天,所以我能与普贤菩萨相应。你们想发财,一定要被比尔盖茨洗脑;想当官,必须被毛泽东的思想洗脑;想成佛,就必须被释迦牟尼佛的思想洗脑。

 

洗脑在这里是个褒义词而不是贬义词,能被比尔盖茨洗脑,你就是世界首富;能被毛泽东的思想洗脑,你就是最好的领导、最好的党员;能被释迦牟尼佛洗脑,你就是真正的佛。

 

问:请问您二十岁时发的是什么愿?

师:我发愿做一个样板和尚,以佛为榜样,以祖师为榜样,不以身边的人为榜样。因为我看到身边有一些是假和尚,跟他们在一起,别人也会把我当成假和尚,我很痛苦,所以就发愿要以佛为榜样,以祖师为榜样,要改变和尚在别人心目中不好的形象。从二十岁开始一直到现在,这个愿从来都没有改变过、动摇过。

 

所以再看到那些假和尚,我觉得很正常。正因为有这些假和尚,才体现出我是一个真和尚;正因为有这些假和尚,我才会发心,而且是加倍地发心。我在心里找到了平衡。

 

为什么一个人不能被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洗脑呢?为什么不能用普贤菩萨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的指导呢?

不过我们东华寺的确有几个任劳任怨、心胸比较宽的好苗子,有几个男众,也有几个女众,一个团队里有这几个人就被撑起来了。所以最好的占一头,最差的也占一头,中间是不好也不差的,就像橄榄核一样。任何一个团队都是这样,否则就会出问题。

 

中间这些不好不坏的,见到好人他就变成好人,见到坏人他就变成坏人,只有两边的人如如不动。坏人,他的心理已经扭曲了,你是很难改变他的。要想说服好人去做坏事也是不可能的,因为他发了愿,定了目标,是不会轻易动摇的。

 

你能说服的只有中间那百分之七八十的人,你说咱们去干坏事吧,他就可能跟着你去干坏事,你说咱们去干好事吧,他也可能跟着你干好事。对于坏人,你怎么办呢?你只有做菩萨,等到无量劫以后他的菩提心苏醒了,发心想做好人了,你再跟他说佛法,就把他度了。

 

所以菩萨度化众生,其中就需要一个耐力。耐力靠什么支撑呢?靠慈悲心支撑,陪着众生不停地轮回,直到轮回无量劫之后,他的菩提心生起了,你再跟他说法,把手一伸,就把他给救了,他也就信佛了,超越轮回了。

 

菩萨之所以这么有耐力,是因为他们有慈悲心。想当明师,想当好家长,都要有慈悲心和责任心。没有慈悲心和责任心,你当不好家长,更当不了明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