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详情

三宝之中谁是第一

万行开示   2015-08-01 08:24

成佛不能违背世间道。不管是佛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伊斯兰教还是其他宗教,都是人间教,都必须稳扎于人间,深入人间,为众生服务,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,才会有生命力,才能源远流长。否则,如果不能让众生受益,就没有存在的价值,也就没有了生命力。一个人的功德有多大,福报有多大,取决于他为众生服务了多少,让众生受益了多少。让众生受益越多,他的功德福报越大。所以宗教必须以人为本,必须建立在尊重人、理解人、包容人、服务人的基础上。

    释迦牟尼佛把佛教分成五乘: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为什么这五乘把人乘摆在第一位呢?佛教有一句话:有了人格,才有僧格;有了僧格,才有佛格。这人格、僧格、佛格就是人品、僧品和佛品!在座的居士菩萨要想成佛,必须有人品,人品不具足,不可能有佛品。佛是人修成的,从无量劫以前通过累生累世的修行,福报具足了,才成佛的。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佛看得遥不可及,高不可攀。

我们学佛,是学佛的什么?学佛的智慧,学佛的责任心,学佛的奉献精神、慈悲精神,学佛的境界。我们往往在菩萨身上才看得到境界,在罗汉身上很难看到,所以续佛慧命的不是罗汉,而是菩萨。为什么佛门里称居士为菩萨,而不是罗汉呢?因为佛法是靠居士来护持的,居士有无我奉献的精神。出家人是讲法传播佛的思想的,是佛的工具。建寺庙本应该是居士们的事情,寺庙建好之后,和尚来修行、讲法。结果现在颠倒了,我们和尚建寺庙,给你们居士提供修行的道场和方便了。

佛教的第一座寺庙叫给孤独园,给孤独是一个居士的名字,他把田宅卖了,变成钱财给释迦牟尼佛建寺庙,所以这个寺庙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。那时候出家人修行很精进,成就的很多,没有把建寺放在心上。在家居士想听闻佛法、修学佛法,就给佛祖建了一座寺庙,方便信徒们跟随佛陀学习,这是佛教第一座寺庙的起源。

佛法僧统称三宝,三宝之中,最重要的是僧宝,没有僧宝的存在,佛宝和法宝就没有办法延续到现在,当初佛陀也是先现沙门相,所以僧宝就代表了三宝。恭敬僧宝就等于恭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。藏传佛教对僧宝非常重视,而我们汉传佛教似乎更喜欢拜木头佛、石头佛、玻璃钢佛,而把僧宝忽略了。如果没有僧宝,我们能闻到佛、听到法吗?

有的人认为佛教是迷信,我不否认佛教有迷信色彩,但迷信也有迷信的价值。比如我们在祭祖的时候,焚香、供水果、点蜡烛、烧纸,我认为这不是迷信,我们的追思要有所表示嘛。物质是传递爱心的一个载体,通过烧香、烧纸、点蜡烛、供水果,就把我们的爱心、感恩的心表达出来了。感恩的心是需要一个途径去表达,一个载体去呈现的。就像一个儿子对父母有孝心,逢年过节给父母买套衣服,这个行为、这套衣服就把你感恩的心表达出来、呈现出来了,这是有价值有意义的。

每个人学佛的因缘不同,你们是以在家的身份学佛。在家佛是维摩诘,出家佛是悉达多。维摩诘是和佛陀是同一时代的人,佛陀的江山有一半是维摩诘开拓的,维摩诘无论是知识学问还是智慧修为,都比佛陀的十大弟子高。所以学佛不分在家出家,也不分先后,只要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,你就脱俗了,超越因果了。

:如何才能超越三界呢?

:要想超三界,首先我要问你:你的心在哪里?如果你的心是放在三界之内,你永远都超越不了三界;你只有把心放到三界之外,才能超越三界。所以学佛首先要发愿,发愿就是把自己的心放到三界之外。你没有发愿,你的心在三界之内,你怎么修都超越不了三界,脱离不了轮回。为什么你每天都被烦恼、无明、因果包围着呢?因为你的心放在三界之内,你整天想着俗事,没有把心抛到三界之外。

所以学佛首在发心,重在行愿,而且要坚持不懈地行愿,勇猛精进地行愿,才能成就。当你在行愿的时候,你的人生就有了广度。行愿就是利益他人,广结结缘。你不广结善缘,功德福报怎么培养起来?要想超越三界,往生西方净土,不能少了善根、福德等种种因缘。你为多少众生服务,你就得到多少福报;你让多少众生受益,你就修了多少功德。所以我们只有为别人服务,让别人满意了,我们才有功德福报。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你们服务,希望让你们满意的。如果我们没有接待好,没有让你们吃好住好,我们何来的功德福报呢?只有众生欢喜了,诸佛才会欢喜。

你想超越三界做一个不平凡的人,你的付出就要比别人多。你不要跟身边的凡夫比,跟凡夫比,你就是凡夫;跟佛比、跟祖师比,你才能成佛、成祖师。如果你真的能把佛的理念运用于生活中、工作中,你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人。佛法是没有死角的,如果你真的学会了佛法,你的人生也没有死角。

作为一个经商的佛教徒,你应该比别人更善于经营,经营得更成功,因为你掌握了佛法的智慧。而且你有信仰,知道有了钱之后应该如何用钱——要去布施,要去供养三宝,要去做功德。所以有赚钱的机会,你不要错过;当官的机会来了,你也应该去当官。尤其是当大官更能为众生服务,更能护持佛法。如果钱财、权力落在没有信仰的人手里,他们就会腐败、堕落。

所以,作为一个佛教徒,如何花钱、如何使用手中的权力就体现了你的人品,体现了你的境界,体现了你有没有把佛学好学对。金钱是一个好东西,可以做功德,可以修福报,可以救人。当然,金钱也可以让人下地狱,当你没有信仰的时候,你没有定力,没有智慧,金钱就变成了你做恶的工具;当你有了信仰,有了智慧,会用钱了,金钱就变成你做善事、修功德的工具。金钱和权力本身并没有属性、没有灵魂,人赋予它什么属性,它就是什么属性,人赋予它什么灵魂,它就是什么灵魂。

如果你是一个佛教徒,要房子没房子,要车子没车子,连温饱都解决不了,穷光蛋一个,你说你想开悟成佛,想弘法利生,你怎么会有这个能力呢?你跟别人讲佛法,别人会听吗?为什么他升官了,发财了,买了别墅、买了轿车?因为他是佛教徒,他开了智慧,所以他成功了,要什么就有什么。别人都想知道他是如何成功的,这时候他跟别人讲佛法,别人一听,自然就跟他学佛了嘛,是不是这样?(答:是!)

学佛是开智慧的,佛学是一门成功学,学佛就是学习成功。结果你学了佛,既没有开智慧,也没有成功,仍然愚昧无知,一无所有,你是给老佛爷脸上抹黑,给你皈依的师父脸上抹黑。所以作为居士,你们要学佛的智慧,不要学错了,学扭曲了。好多人认为学佛就不能当官,不能做生意,不能发财,这也不能做,那也不能做,那叫做邪知邪见,学偏了。

碰到孤寡老人,你布施了吗?社会出现天灾人祸,你捐款赈灾了吗?身边的朋友邻居向你求助,你伸出援手了吗?如果你做了,你的价值和尊严就透过你布施的钱财、你的行为体现了出来。所以我说钱财和权力是个好东西,是成就人的功德、成就人的福报的。但它只是我们的工具,我们是它的主人,不能让它变成我们的主人。

我们学佛就是学佛的智慧,学佛的责任心,学佛的奉献精神,结果在我们身上没体现出智慧,没体现出责任心,也没体现出奉献精神,我们好意思说自己是个佛教徒吗?佛与凡夫的区别在哪里?就在境界上。这个境界指的就是责任心和奉献精神。境界是要落实的,是看得见摸得着、掷地有声的。学佛的人应该做社会的引领者,做人类的导师。出家人引导居士,居士引导不信佛的人,这样社会风气才会越来越好。居士学佛没有学好,是出家人的责任;社会风气不好,是出家人和居士菩萨共同的责任。如果出家人和居士菩萨都做到位了, 社会风气自然就好了。学佛是从自身做起,自身做到位了,自然就感化了别人,别人也跟着我们一起学了。

:尊敬的上师,现在学佛的居士经常说不要着相,于是在一些形式上、仪轨方面,很多人都不着相。在这一点上我比较矛盾。

:学佛的确不应该着相,应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不要以相论相,但是也要经过着相的这个过程。如果这个相对你的修行有帮助,你就要执着;如果这个相对你的修行没有帮助,你就必须把它放下。这个相就是规矩、就是仪轨、就是程序。如果你已经定性了,不摇摆不退步了,对这个相就应该放下不执着了。所以在某个阶段必须执着,在某个阶段必须放下。

:师父,是不是虔诚地念“阿弥陀佛”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?

:你在娑婆世界是个糊涂蛋,开不了智慧,你到极乐世界还是个糊涂蛋;你在娑婆世界开悟了,有智慧了,你到极乐世界也开悟了,也是个有智慧的人。所以你只有开了智慧,累积了福德资粮,消除了烦恼习气,才能到极乐世界,否则你到不了极乐世界。

既然你想修行,就要好好地修,彻底地修,从根上修,将来到极乐世界去,和阿弥陀佛、和诸佛菩萨住在一起,那才有意义。

:请问如何看待业障,如何消除业障?

:要想消除业障,你的心就不能放在业障这个层次。三界以内是因果的世界,也就是业障的层次,如果你把心放在三界以内,你永远都无法超越因果、超越轮回、超越业障。除非你把心从三界以内一下抛到三界以外,这时候你自然就超越了因果、超越了轮回、超越了业障。

为什么学佛一定要发心呢?所谓发心就是把你的心放到一个高度,就如同世间人所说的立志。人生没有高度,你脱不了俗;人生没有广度,你结不了善缘;人生没有长度,你跑不到他人的前面。人生就是一个高度,一个广度,一个长度。发愿就是塑造一个人的高度,行愿就是开拓一个人的广度,持之以恒不停地超越就达到了一个长度。长××高,就是一个人一生要奋斗的方向。

:请问“南无”是什么意思?

:“南无”是皈依、归敬、归命的意思,是对佛菩萨的尊敬和肯定——我愿意皈依你,把自己完全交给你,希望你来教导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