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详情

环境的重要性

万行开示   2020-08-20 17:01

gaitubao_2.jpg

有些佛教徒总遗憾没有生在有佛住世的时代,认为在佛身边容易成佛。

如果你真是一个有信仰的人,为什么你不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佛住世呢?为什么你不认为佛的法身无时无处不在呢?为什么你对佛的肉身那么执着呢?

这只能说明你没有正知正见的信仰。

正知正见的信仰应该持这样的观点:尽管释迦牟尼佛的肉身不在了,但是祂的法身、化身始终都在。来到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佛的化身,你会善用,就是你助道的资粮;你不会善用,就会让你退失道心。

如果说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,佛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佛菩萨,那佛当年还需要制定戒律吗?既然佛制定了戒律,就说明这些常随众里有圣人、贤人,也有凡人,什么样的人都有。

圣人是不需要清规戒律的。贤人也不需要,贤人已经上了道,能自我约束了。只有那些还没有上轨道的凡人,需要清规戒律来规范他们的身口意。

凡夫想管住自己,需要一个好的环境,需要贵人,需要助缘,需要借力。凡夫必须依靠圣人、贤人制定的游戏规则才能管住自己。譬如,伦理道德、法律法规、清规戒律,我们遵守了,就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了。

当你超越了这个阶段,达到贤人和圣人的高度时,回头一看,发现这些清规戒律、法律法规都是帮助小孩子学走路的。当小孩子学会了走路,就不再需要它们了。因此,环境、清规戒律等,对凡夫俗子来说的确很重要。

但是,你是一个学佛的人,是一个立志修道的人,你总不能长期处在凡夫位吧?

我们应该突破凡夫位,进入贤位,乃至圣位。当你达到圣位的时候,谁见了你都会被你同化。

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无始以来累积的很多业习,如何除掉这些业习呢?

靠禅定、靠智慧、靠觉照力、靠清规戒律,还要靠别人。你不要以为你的成长成就与别人无关。释迦牟尼佛一路走来,如果没有魔鬼训练他,他也不会成就;如果没有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,他也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。一个人玩得转吗?他所谓的玩得转,是让大家先转起来。大家都转起来了,就是他转起来了;大家都不转,他再会转也没有用。

因此,我们想成长、想进步,必须借助环境的力量。如果你适应这个层次,就留在这个层次;不适应这个层次,就换一个层次——要么上一个层次,要么下一个层次。

事实上不适应这个层次,不可能上一个层次,只能下一个层次。譬如,你来到我们这个层次,我们这个层次是不允许吃肉喝酒的,你在这里感觉到很痛苦,那么你就换一个允许你吃肉喝酒的层次。

当然,在那里你会感觉到很舒服,因为你掉下去一个层次了。但是,这种所谓的舒服感是不会持久的,因果律不允许。

在人生中,如果你感觉到有压力,说明你在进步;你感觉到没有压力,说明你不思进取,甚至已经堕落了。

做事情的时候,如果遇到与你不合拍的人,与你不同理念的环境,这正是让你看清自己的时候。如果人、事、环境都与你合拍,都合你的口味,你会像活在温柔乡里,迷失了都不自知。

就像气候温和的时候,你会觉得很舒服。当冷空气一来,你的身体就会受不了,不适应,马上就要加衣服。因此,环境的变化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的身心有更好的觉受。如果一直待在同一个环境里,我们身体的觉受会淡化,乃至慢慢地退化。

如何让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变得更强大呢?

就是要常常让异物进入我们的身体,这样身体的抗体才会更活跃、更强大,乃至产生新的抗体,雄赳赳、气昂昂地为我们站岗。如果没有异物进入我们的身体,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处于一种昏沉、散乱、沉睡的状态。

因此,如果你身边有不配合你的人,与你意见不一致的人,跟你唱反调的人,那都是来开发你的大脑,成就你的功德,历练你成佛的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对立面总是带着感恩的心,说:“如果我成佛了,一定先来度你!”

人生的成就并不是在光明的大道上。有时候我们走路摔跤,未必是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,常常是在平坦的大道上。

我们也不总是在晚上摔跤,甚至在白天摔得更多。当你身边都是说好话的人时,你要当心翻船。如果你的身边都是跟你唱对台戏的人,你肯定不会翻船,你会高度警惕、时刻警觉。所以佛家才说“欲坚道力凭魔力”。

试问大家,你们能找到一个没有争斗、可以随心所欲的环境吗?

就算你去了极乐世界,如果你的光不能与佛光合一,你同样也进入不了佛的世界。或者你去了兜率天,你的振动频率与弥勒佛的不一致,你也进不了兜率内院,只能待在外院。

假设在座的现在都成佛了,到了极乐世界,大家有没有差别?

在九法界都有差别,只有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、无上正等正觉时,才没有差别,那时候个体消失,融入到整体中了。

在没有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前都有差别相。即便内心没有差别,证量没有差别,在相上也有差别。

为什么会有差别呢?

为了迎合众生的需要。我佛慈悲,祂会一天变脸无数次,不会用同一副面孔面对所有的众生。变脸是因为众生需要。佛是一个无我的人,不拘一格的人,只要他人需要、环境需要,祂随时可以变。只有凡夫不会变。因此,有差别才是真理,有矛盾才是修行的好环境。

有些人总想找到一个完美的环境,可是你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,你自身都不完美,你走到哪里,原本完美的环境也会因为你而变得不完美。如果你是完美的,你走到任何地方,那个环境中马上有一部分会因为你而变得完美。

因此,不要指望别人完美,与其在别人身上用那么多心思,希望别人完美,不如把精力用来完善自己,也许你就变得完美了。

圣人的观点是管自己容易,管别人不容易。凡夫则认为管别人容易,管自己不容易。这就是圣人与凡夫的区别。

圣人是先要求自己,先管住自己,然后自然就影响了周围的人、周围的环境。而凡夫不先要求自己完善完美,而是要求环境、他人先完善完美,结果带着一身习气,走到哪里就染污到哪里。

640.jpg

环境对每个人都一样。有些人才华并不高,能力并不强,但他很快就能把自己的才华能力施展出来,在社会上派上用场。

可是有一部分人学历很高,读了很多书,却很难与他人沟通,与社会接轨,为什么?

就如同我们都处在同一个大环境中,在同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,为什么有些人春风得意、意气风发,有些人却愁眉不展,觉得自己生不逢时、怀才不遇呢?

其实,根本原因是后者没有读懂自己,没有读懂社会。如果读懂了自己,读懂了社会,就会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,就知道如何与他人、与社会衔接。

如果我们是一个明白人,自然也能让身边的人明白。之所以我们身边有那么多愚昧无知的人,或者说,那么多人在我们身边待了那么久,依然愚昧无知,那说明我们自己没有开智慧,依然是个愚昧无知的人。

如果你是太阳,来到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被你照亮,内心不会再黑暗。如果来到你身边的人内心依然黑暗,说明你不是真正的太阳。除非他们不想要光明,执意躲在背阳的阴暗角落。

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,真正成佛的人有多少?

九牛一毛。但是,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,依然有很多人成佛了。这说明能不能成佛,与时代、与环境并没有绝对的关系。

只要心中有道,处处都是修行的道场;如果心中无道,即便跟在释迦牟尼佛身边,你也看不住自己的心,管不住自己的身口意,你又怎么可能成佛呢?

正确的态度是,我们把佛当作一个标杆、一个方向,把心收回来安住在当下。如果你的心不收回来,整天放在某某大师身上,放在某个过去佛、某个未来佛的身上,你就是一个分裂的人,就是一个魂不守舍的人。你的灵魂都不在你的身体里面,你还能成佛?

可是,为什么明师又那么重要呢?

因为明师是一盏指路明灯,可以为你指明方向。当你有了问题,明师可以为你解答。因为他是一个过来人,已经证明他走过的路走得通,能开悟、能成佛,你按他指引的路走,也能到达彼岸。

倘若在学佛的第一阶段,你心中装着佛、装着明师,那还能理解,因为祂可以给你信心、给你力量。

倘若你修行已经上路了,你的心还放在佛身上、明师身上,没有收回来安住在当下,那是一种什么状态?就如同你已经成佛了,心里还装着另一尊佛,那是不是画蛇添足?

是非天天有,不听自然无。无念并非心中没有生念头,而是心中生念头,但你不住在念头上。眼不留色,心中自然没有色扰;耳不留声,自然不会被声扰;心不留事,自然不会被事扰……外在的声、色、事物依然存在,但是你的心和它们没有连接。心中无留事就是此意。

因此六祖才说“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而是仁者心动”。好多人会问:我的心没有动,外面的幡是不是在动?是的,外面的幡依然在动。只是它动它的,你的心不与它对接就是了。眼见色,心不留色,色就干扰不了你;耳闻声,心不留声,声也干扰不了你。

但是我们凡夫俗子,见色就被色拉走,执着于色;闻声就被声拉走,执着于声;尝味也被味拉走,执着于味……管不住自己的六根,切不断六根与六尘的连接。

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讲课的第一阶段,先讲“降伏其心”的原因。降伏了自己的心,就是管住了自己的身口意。然后还要“善用其心”——善用自己的身口意。不能用错了,一旦用错,就把身口意和外在的事物紧紧联系在一起,无法斩断。

所谓“斩断”,并非我们不做事,不与外界接触,我们一样要做事、要与外界接触。但是,当我们做事的时候,我们会全身心地投入;一旦做完,就全然地放下,切断联系。

当你能“善用其心”,会支配自己的身口意时,该合的时候你就会合,该分的时候你就会分,你能做到分合自如。

那么,靠什么做到分合自如呢?

靠觉知、靠觉照。当长觉长照在你心中生根长明,进入你的潜意识,成为你的一部分时,凡事你就能做主了,不会再被境所转,被头脑左右了,这时候你就其心无住、自在无碍了。

从理上讲是如此,但是不经过十年、二十年的历练,你是不可能达到其心无住、心本自在的。因此,遇到不好的事情你们会烦恼,遇到不好的环境你们会抱怨,这说明你们的六根是正常的,就像机器的零部件一样,接触良好,没有短路。如果现在你们的六根遇到六尘没有反应,那说明你们有问题了。

不仅在红尘中做事有困难,在修行途中,当你面对自己的内心的时候,也一样会有困难。在没有成佛之前,我们随时都会四分五裂,“千百亿化身”。这时候的“千百亿化身”是一种分裂的状态。

但是,正因为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会四分五裂,有千万颗散乱的心和难以计数的念头,因此在果位的时候,我们才能瞬间分出千百亿化身。只不过在果位上的“千百亿化身”是有觉知力的,而在因地上的“千百亿化身”是没有觉知力的,完全被外境牵着跑的。

假如你已经成佛了,你身边的人都是凡夫俗子,你会不会受身边环境的影响?佛是有肉体的,他能感受到众生的喜怒哀乐、七情六欲,怎么可能不受影响呢?

大家听过一个故事吗?释迦牟尼佛有一天走到森林里,看到一头象王,感觉到象王的无可奈何。佛说:“我现在跟你一样,也是无可奈何。”

象王说:“虽然我是象王,但是我没有办法引领我的象群。”释迦牟尼佛说:“咱们彼此彼此。虽然我身为一个觉者,但是我也没有办法调和我的僧团,按我的意愿去发展僧团。”

佛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,也有心累的时候。但是,祂不会长期住在一个状态里,祂会迅速调整心态,从这个状态里走出来。尽管凡事祂都不住,但这并不表示祂没有烦心事,祂一样有,只是祂不会住在上面。

因此,佛家用了一个“转”字,告诫我们要学会由此念转到彼念。你会转念,你就是念头的主人,就是自己的主人;你不转念,你就会被念头所转,成为念头的奴隶。

当初东华禅寺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,我就按大丛林的标准开始为寺院做规划。当有三四个和尚的时候,我们就开始轮流当家,我开始学着当方丈,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方丈。

目前东华禅寺已经有几个小和尚出去开山建寺,我问他们:你有没有给自己定位你就是方丈?他说没有。

我说:那你肯定建不好。既然你想建寺,尽管现在你还不是方丈,但是你必须用方丈的标准要求自己。你可以不是祖师,但是你必须用祖师的标准要求自己;你可以不是佛,但是你必须用佛的境界、胸襟、气量、格局和标准要求自己。你从来没有用方丈的标准要求自己,有一天寺庙建好了,你也不知道怎么当方丈。

我闭关七年,享了七年的福,因此我要付出三十年的辛苦。我对自己做的事情从来没有抱怨过,无非是力气大的时候就跑快一点,力气小的时候就跑慢一点。我一直在跑,一直在积极地做事。因为我始终拿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,始终在跟佛比。

在我三十多岁的时候,有个人问我:你是想让一个人满意,还是想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满意?

我说我让一个人满意就行了。

他又问我:你是学佛的人,你是跟佛比,还是跟身边的人比?

我说我肯定跟佛比。

他说,跟佛比你就能成佛,跟人比你只能成人。你让一个人满意,就能让天下的人都满意。你想让天下的人都满意,结果一个人都不会满意。这里面有大玄机、大学问啊!

你想净化自己,就先去帮助别人净化。当你能帮助别人净化时,你自己自然就净化了。你想要一个清净无染的环境,你就去营造一个这样的环境,从帮助他人清净、完善开始。

gaitubao_71211183013_看图王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