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详情

如何看清自己?

万行开示   2014-07-13 16:38

坐禅的人内心是非常和谐宁静的。修行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做减法,越来越简单,简单到极致就入道了。而世间人是做加法,越来越复杂。人生在四十五岁之前是做加法,什么都做,什么都去经历;四十五岁之后就要做减法,适合我们的才做,不适合的就不做。要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,人家做得再好再赚钱,只要不适合自己,就不能去做。

有一句歌词:海枯石烂不放手,望穿秋水不回头。如果我们有这种精神、这种毅力,世间上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呢?就是成佛也绰绰有余!我出家三十年,一路被打击,就是靠这种毅力活到今天的。

你的心放在哪里,就在哪里成就。你们的心放在哪里了?你们有什么本钱利益众生?想普度众生、开悟成佛,客观讲是好事,主观讲也是一种贪欲——你不贪红尘的财色名利,贪出世间的智慧和解脱,本质上还是没有区别。

今天就和大家讨论一个主题——看清自己的内心,或者说认识自己的内心。识心才能达本,一个人没有看清自己,他的人生定位一定是错的。即便你看清了自己,如果主宰不了自己,还是无法实现你的理想。一个凡夫能实现自己的理想,首先是认清自己,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。比如,是适合当和尚,还是适合经商、从政等等。其次,定位之后,还要清楚通过什么方法、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。

也许你会说,我肯定了解自己,我不了解谁了解?但事实恰恰相反,凡夫俗子的确不容易了解自己,只有成熟的人、悟道的人才会了解自己。可是成熟谈何容易,悟道更谈何容易!

上天给了我们两只眼睛、两只耳朵、一张嘴巴,是要我们多看、多听、少说;两只手是让我们多做,左右配合好;两只脚也是多走,多寻师访道。

人为什么要群居?人生为什么需要另一半?广义上讲,另一半并不局限于夫妻,你的子女、朋友、同事也是你人生的另一半。人的一生,无论做人、做事,还是修行,每一步路都需要另一半,独自一人是没有办法迈步的。历史上的确有人独立生存过,但他没有办法独立发展,没有办法利益社会、利益众生。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们要懂得感恩、赞叹、认可别人。如果你没有这种好品质,你永远是孤立的。如果一个人在情感上有伴侣,事业上有伴侣,修行上有伴侣,他的内心一定是健康的、阳光的、感恩的,他敢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别人看。

人的本性是喜欢接受弱者,不喜欢接受强者。因为与强者打交道,你会失去自我,你会感觉到——我不存在了,我的能力有限、精力有限、金钱有限、权力有限,一切都有限;而与弱者打交道,你会找到感觉——感觉到你存在、你有用、你有能力、你伟大。但是,一个人要想超越自我,还真要与强者打交道。与弱者打交道只会增强你的自我,与强者打交道才能破除你的自我。

单一的颜色不成画,一幅画必须有两种以上的颜色,人生也应该是五颜六色、酸甜苦辣的。如果长期一种形式、一个味道,你就麻木了,你就不会成长,就看不清自己。要想认识自己,要想自己的觉照功夫不丢失,你必须走在一条酸甜苦辣的道路上。

如果你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,还怕不得志吗?任何一个地方都缺人才,现在是开放的年代,全球信息一体化,你只要有才华有能力,就一定会有有智慧的人认识你,让你发挥你的才智。“树挪死,人挪活”,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这句话,一个人如果一年换三个工作,你就不用录用他了。一个和尚如果一年住了五个庙,你也不用留他,你是留不住的,你也不用迁他的单,他很快就自己迁自己的单了。如果一个和尚出家十年住了两个庙,你马上要给他鞠躬——这种人心中有道,心是清净的、安静的。如果一个和尚出家十年住了多少个庙自己都记不清,这种人是浮躁的,心安静不下来,心中没有道,不要说为寺庙作贡献了,就连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。

如果你的心都定不下来,如何实现你的理想?如何向你的理想要回报?修行,重要的是看你的内心简不简单、清不清净,看你是否认清了自己,是否选择正确。选择大于努力,选择明师,选择法门,它们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你个人的努力。

人,在没有成就之前,很多时候都是活在颠倒之中。只有你变得有智慧了,你才认识有智慧的人;只有你成为明师,你才认识明师。难道没有开悟,我们就不会选择明师吗?在这个环节上,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你们现在就思考,怎么解决?(答:不怕不识货,就怕货比货)说得对,不怕不识货,就怕货比货。你会货比货,说明你还是识货的。事实上找佛的、需要明师的都是凡夫,圣人不需要找佛,也不需要明师。

现在的和尚居士拜师都拜得太多了,今天一激动,哇,万行大师这句话说得太好了,就过户到万行大师的门下。明天发现万行大师的行为很古怪,马上又过户到西华寺住持那里。佛祖不会反对我们过户,四弘誓愿里的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,就是告诉我们可以学很多法门,追随很多明师,礼敬好多个师父。没有问题,你可以继续过户,但是你必须清楚,必须看准这个户主是不是能满足你的需求,解决你心中的无明。如果只是跟风从云地过户,那就没有意义。

我们跟随一个人,是学习他的优点。你不需要看明师的缺点,而要看明师手里是否有这把钥匙,是否能破除你的无明,开启你灵性的大门。只要他对我们有帮助,我们就应该礼敬他、尊重他。一个修行人,只要目标明确,方法正确,怎么可能不成就呢?我们天天在捕捉目标,年年在捕捉目标,目标是什么呢?就是你自己的心。如果你的心不简单、不清净,不能安住在当下,你立的目标再多,拜访的明师再多,你也无法变得简单,也无法解脱。

如果你是一个领域的专家,你不能把你的专业知识、研究成果,用五分钟时间让一个外行人听懂,说明你对你的专业知识还不是真正通达明了、圆融无碍。我们在座的出家师父有没有这个本事,能不能用五分钟时间让一个外行人了解佛教的核心教义呢?(有人答:能)好,我要恭喜你!你看,其他人都不敢回答。不敢回答是对的,回答也是对的。不敢回答说明你认识自己了,知道自己现在的确做不到,恐怕要花几天时间才能把佛教的核心教义介绍给外行人,让他们听懂。敢回答说明你只是自信而已,但自信并不代表你自知自能。如果光有自信,没有自知自能,那就变成了自大自狂。

师:佛教是为谁服务的?

答:众生。

师:为众生服务的?佛教为猪马牛羊服务吗?为石头山河大地服务吗?没错,佛教也为猪马牛羊服务,也为石头山河大地服务,但首先是为人服务的。如果你不了解人与万物的关系,就无法把自己与万物很好地融为一体,人本身也是万物的一部分,是万物的开源。

一个人认识别人相对容易,认识自己就不那么容易了。为什么我们不能认识自己,却能认识别人呢?

答:两只眼睛往外看。

师:眼睛往外看,心不往外看有用吗?眼睛看哪里不重要,重要的是心看哪里。因为我们的眼睛耳朵都在看外面、听外面,很少看内心世界、听内心世界。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,又如何了解外在世界呢?

外在世界是内心世界的投影,你内在有什么世界,外在就有什么投影。你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世界,才能学会如何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;你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,才能知道用什么方法与你的另一半,包括你的父母、子女、朋友、同事、师父或徒弟,更好地联结、相处、共事,乃至融为一体。

你不要先看别人、要求别人,先看清自己、要求自己。你只有看清了自己,才能驾驭自己去与外面对接。我们的心才是万事万物的第一因素。如果你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人,甚至是一个真正能为你的理想、你的欲望去死去活的人,你很快就会认识自己,也很快就能学会驾驭自己。

什么叫做理想?什么叫做欲望?欲望是为自己的,是自己需要的。理想,佛教称它为愿力或者菩提心,是为他人、为众生的,是他人需要、众生需要的。比如小到一个家庭需要,中到一个企业、团体需要,大到一个国家民族需要,你去努力去做了,这就叫做愿力,叫做菩提心。你们现在是为你们的理想还是欲望努力啊?

答:理想!

师:那我要恭喜你们了!好,大家都有理想,说明内心没有欲望,很不简单!我相信你们说的是两者都有。我们人是两者都有的,欲望也有,理想也有。但是你的私欲不能成片成势,当你的欲望成片成势时,就意味着你失败死亡的那一刻来了。如果人只有欲望,只为自己活着,你是活不下去的,身边的人都不认可你,谁都不愿意和你共事。当你为理想活着的时候,你的成就也就开始了。如果到今天,你还不知道你为之努力的是欲望还是理想,你还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,那么你之前的人生都是虚度的,都迷失在自我里。

为什么十大愿王的第一愿是礼敬诸佛呢?如果一个人敢放下自我,放下自己的面子、架子,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当作佛来礼敬,你很快就会遇到善知识,很快就会得到贵人的指点。一个人要想走进别人的心里,要先把自己的心敞开来给别人看。

我们人既要有未来的愿景,又要把心落实于当下。未来是方向,是人生路上的灯塔。但未来要从当下开始迈步。万丈高楼平地起,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始于每一个踏实的当下。世界上三百六十行,行行都有成功的人,行行都有失败的人,你千万不要看到人家在这个行业里做得很成功,你就马上改行加入这个行业。在一个行业里要想干出点眉目,至少需要五到八年;想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,没有二十年、三十年是不可能的。

从修行的角度讲,如果你的内心不安,你就去折腾、就去做。如果做完之后你的心安了,那也无可厚非,问题是有时候我们为欲望去折腾、去努力、去尝试,心还是不安,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不是带着觉照、不是带着一颗全然的心去做去尝试这件事。只有带着觉照、带着全然的心去做这件事,你才能终生超越它。超越欲望的方法就是这样。一颗散乱的心、支离破碎的心,是根本不可能有觉照的。

今天再把“觉照”两个字解释一下:觉是觉察,照是照顾。上上根器的人既能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,也能主宰自己的起心动念,也就是能主宰自己的言行举止、生理行为和心理行为。二等根器的人能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,但管不住自己,需要爹妈管、领导管、师父管,爹妈、领导、师父大吼一声,好了,他就管住自己了,今天想看电影的不看了,今天想偷懒不上班的也不敢了。别人是他的觉照,他自己只具备了觉,而不具备照的功夫,管不住自己,只能借助别人来管住自己。下一等根器的人永远觉察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,更不用说管住自己了。别人告诉他,他还不相信。别人帮他管理身口意,比如给他设定了方法,找了一个环境,找了一个老师或者朋友,他还不就位,不来对接。这种人既不认识自己,也不相信别人的智慧。

欲望也好,理想也罢,其实都是心中的念头在作怪,你不去做,这个念头就一直敲打着你。等你把这件事情做完了,折腾完了,你心中的念头也就消了,愿望也就了了。如果你不是一个有觉知的人,无论你做多少事情,你心中的念都消不了,愿也了不了。一个解脱的人内心是没有愿望的,他所做的一切就是随缘就势。这个势是力量,是大势至菩萨的势,它是势不可挡的。这个大势里面有悲心、有智慧、有愿力、有行动力,什么都有。一个人若有大势至菩萨的这种力量,什么烦恼超越不了?什么无明破不了?

凡夫有欲望不为过,一个人连基本的欲望都没有体验过、尝试过,是不可能有理想、有慈悲心、有菩提心的。你敢面对你的欲望,能为你的欲望活着,这也是一种解脱。就怕你不敢承认,明明追求的是欲望,却偏说我追求的是理想。在我看来欲望、愿望、理想、菩提心,本质上并没有区别,只是境界上的不同。就如同昨天你是小学文化,今天是大学文化,两者都是文化,小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。欲望是来帮你成长、帮你超越的,人往往是通过欲望的经历、实现和超越,才能达到理想的层次。一个人只有带着清醒的觉知,凭着“海枯石烂不放手,望穿秋水不回头”的毅力,才能认清内心、超越欲望、实现理想、成就菩提。希望你们能常保此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