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佛有共修的阶段,做人有共事的阶段。不管哪个行业,到了某个阶段,大伙儿都必须在一起学习、探讨。人生没有共修和共事的过程是不会圆满的。
人的面孔千差万别,但内在的自性是一样的。我们的自性无形无相,都是圆满的,都是佛,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无穷的力量,都是无限光明的。我们的佛性是靠肉身这个载体来到娑婆世界。为什么要来娑婆世界呢?因为要来净化、加持和改变娑婆世界,同时也是为了完善自己,把与我们有缘的众生唤醒,一起回到源头,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。娑婆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,自性需要一个物质的载体才能与娑婆世界对接,从而更好地发挥她的力量,因此我们才有一个四大假合的身体。
我们的身心是一体的,但又是可以分离的,通过身体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到我们的心。能降伏身体就意味着能降伏心,要看我们在心理上降伏了多少,就看我们对身体管住了多少。管住了身体就管住了心,管住了心也就管住了身体。心是万物之主。佛教把这个心叫做本来面目,也叫做自性、真如、如来等等,伊斯兰教把祂叫做真主,基督教称祂为上帝。真主、上帝、佛指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,而是宇宙最高的力量,只要你与这个力量融为一体,你也可以成为真主、上帝和佛。
但是后人都把真主、上帝、佛认定为某一个人。因为某个人修炼成功了,成了佛,成了真主,成了上帝,后人就给他贴了标签,下了定义,说真主就是他,上帝就是他,佛就是他。其实真主、上帝、佛是宇宙的一种非常高的、极其精微的振动频率,它蕴含了无限的爱、无限的智慧、无限的光明与无限的力量,修行就是要达到这个振动频率,与这个力量融为一体。当我们的身心放松之后,就和这个力量接通,与祂融为一体了,这时候我们就是佛、就是上帝、就是真主了。你不要认为佛、上帝、真主是专指某一个人,你也可能成为佛、上帝和真主。
所有修行的方法,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把散乱的心召回来,安住在当下。方法不是道,它是进入道的方法和技巧,是工具。就像这位同修所说的,到了禅堂之后你就什么都不是了,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。当你用一个法门修到某个阶段,比如修到第九十九步时,你就什么都不是了,你身上所有的标签都撕掉了,因为你无我了嘛。只有当你无我了,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,你才可能成为什么,才可能成为上帝、真主、安拉、佛菩萨。如果你有所是,说明你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,你就失去了九十九种的可能性。
就像一团面,它没有一个具体的形状,看起来什么都不像,但你可以把它捏成任何一种形状,比如动物、人、器具等等。一旦你把它定型成某种器物、某个人或者某尊神之后,它就很难改变了。如果你不给它定型,它就什么都不是,但也可能什么都是,你把它捏成什么,它就是什么。一个无我的人也是如此。
当我们修到某个阶段时,内心随时随地都是清清净净,空无一物。无事于心,无心于事,只有一颗觉知的心存在着。但这颗心又无形无相,用之即来,舍之即藏,藏于法界之中,与虚空融为一体。比如你很清净地坐在这里,什么也没思,什么也没想,这时候你在哪里?哪里都在,也哪里都不在。因为你已经空掉了,整个人消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了。但是突然有人叫你,你马上又从整体中脱离出来,恢复成个体。这时候你就听见外界的各种声响,开始动念了。当你在整体的状态中时,别人叫你,你也听得见,但是不能启用。你要启用,就必须从整体中脱离出来,恢复你的个体。
因此我们每个人既是独立的,又是属于宇宙这个整体。我们的自性之所以具足了万法,清净无染,是因为祂来自很高的地方,属于很高的等级。如果祂不是从很高的源头下来,我们今天再怎么修,也回不到源头。我们的自性或者说佛性或者说神性是圆满的,不需要修,直接就可以起用。可是数千年来每个教派的教徒都在修,他们究竟修什么呢?
我们的自性一旦来到娑婆世界,就要借助四大假合的身体。身体带着红尘的习气,就要发挥它的习气,而神性想要发挥神性的力量,因此他们就互相较量。祖师们设计了很多方便善巧的方法,比如念佛、持咒、冥想等等,都是为了让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停歇下来,让头脑这个假合的系统停歇下来,否则自性这套系统的力量就得不到完全的发挥。
所以有时候我们会感觉自己的内在很纠结,有两股力量在打仗,好像四分五裂似的。如果你是这样,那说明你的根基还是很深的,你内在的两股力量都处于苏醒状态。有一种人在娑婆世界轮回久了,沾染红尘的俗习多了,整天都在用头脑,妄心的习惯势力很强,久而久之,灵性的力量就越来越退缩,他的我执也就越来越重,这种人就感觉不到内在有两股力量在交战。还有一种人是刚刚从源头来到娑婆世界,他没有沾染上娑婆世界的俗习,内在只有一股力量,很单纯、很清净、很雅、很脱俗,他的灵性是苏醒的,这种人就是明师。
明师来娑婆世界干什么呢?他们看到前面有很多同修来到娑婆世界,久了之后忘掉了自己的使命和初衷,回不去了。因此他们就来到娑婆世界,希望把这些同修唤醒,带他们一起回归。他们来了之后,有的没有忘掉自己的使命;有的来了之后也迷失了;还有的刚刚来的时候还记得自己是谁,记得自己的使命,结果在娑婆世界转上几圈之后,也忘掉了!明师来到娑婆世界,把与他缘分深的众生唤醒,度走了,剩下的众生就让与他们缘分更深的明师来度。
当时间到的时候,我们自然就发菩提心了。时间没有到,明师怎么让你发菩提心,你也发不出来。你所谓的被谁度了,是因为这时候你发了菩提心,快开悟了,明师有慧眼,给你一点化,你就开悟了。佛菩萨度众生必须因缘成熟,只有因缘成熟了,众生才可能被点化、被度,才可能开悟。
东华寺开办禅修班就是为了给大家提前做一个铺垫,当你们的菩提心生起的时候,我们就接住了。众生在发心的那一刻就是菩萨。如果这颗菩提心能长久地保持,你就是真正的在世佛菩萨了!菩提心很容易发,问题是难以持久,可能在这个环境里生起了,离开这个环境又消失了,在这个人身边生起了,离开这个人又退失了。
凡夫天天都在发愿发菩提心,但又随时丢掉了自己的愿、自己的菩提心。当菩提心、愿力真正生起之后,就要让它在心中屹立不倒。一旦倒下,你就失去了方向。为什么有的人迷失了方向,比如自暴自弃、自甘堕落呢?就是因为他没有愿力,或者愿力生起之后又放弃了。
一个人把自己的心放在哪个层次,将来他就在哪个层次开花结果。所以人不能没有志向和愿力。尽管你的自性是圆满的,但现在你已经和你的身体合二为一,来到娑婆世界了。就像你穿上泳衣到海里游泳,泳衣把你包裹住一样,你的身体就相当于这身泳衣,可是你以为你的身体——这身泳衣就是你。只有等你上了岸,把泳衣脱掉,才会恢复你的本来面目。
娑婆世界是灵性世界的一个投影,比如娑婆世界的功名利禄、儿女恩爱等等,都是灵性世界的投影,娑婆世界有的,灵性世界都有。但影子是虚幻不实的,如果你的智慧不够,就会像猴子捞月一样跳进水里,结果淹死了。可是众生都误以为娑婆世界这个影子是真实的,究竟的,所以都迷在其中不能自拔。其实影子只是用来证明有一个真实不虚的、究竟的东西存在。但是,就算在世明师告诉你这些,你也不相信,只有当你深入禅定之后才会相信。
但深入禅定的前提条件是,你的身心已经和谐统一,能安住在当下了。可是我们在娑婆世界轮回了多世,身心已经无法和谐统一了。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多世的信息,用四分五裂这个词已不足以形容,可以说已经千分万裂了。所以一会儿一个想法,一会儿一个变化,即便签完合同盖了手印,睡一觉醒来又反悔了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存了生生世世的信息,这些信息不断地干扰着我们,让我们变成反复无常的人,喜怒无常的人,多面孔的人。
只有当你深入禅定,超越了第八意识(阿赖耶识),达到一个很高的意识层次时,你才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。当然,这个自我不是头脑的自我,而是究竟的自我,是真我,只有真我才是完整的。只有当你找到了真我,才能如如不动,才不会反复无常。所以修行首先是身心合一,然后再拿这个一与天合一,达到人天合一。当达到人天合一时,你已经介于贤人与圣人之间了。什么叫圣和贤呢?已经达到目的地的人,称为圣人。已经入道,但还在途中修行的人,叫做贤人。
与天合一之后,你就恢复了本来面目,从个体回到了整体。各个教派的最高境界都是个体消失,融入整体,回到生命的源头。你只要保持你的个体,就会疲劳,就会生病,就会死亡。比如有时候我们生病了,大夫叫我们吃药,还要我们多休息。吃药和休息,二者缺一不可,而且休息是主导,吃药只是起辅助的作用。如果你光吃药不休息,你的身体是不可能恢复的。所以生病的时候,第一就是要好好地休息,放松自己。人在放松休息的时候,身心是打开的,这时候宇宙的力量才会进入你的身体,你受损的身体才会得到修复。
打坐、冥想、诵经等等,无非是为了制心一处,达到入定的状态,通过入定让这个个体扩大、弥漫,融入到整体之中,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。在定中,疾病得到了疗愈,肉身得到了修复,精力得到了补充,智慧就打开了。但这并不是我们目的,而是必经的过程。先是把你散落在外面的心收回来,然后把色身修健康、修完整。当身体的精气神达到饱和的状态时,才能和天地宇宙对接,你才可能回归生命的源头。
大家来到东华寺,如果有自己的用功方法,就用自己的方法来收心、安心。如果没有禅修过,没有用功的方法,我们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方法,让你把心收回来安住在当下,达到人在此心在此,不至于像过去那样,人坐在这里,心已经跑掉了。即使你的心只跑掉一部分,你也不可能成就。
有一种人,别看他人坐在这里,他的心有好几分已经跑出去了。因此你喊他,他没有反应,你要喊他两三声才能把他喊回来。把他什么喊回来了?把他散落在外面的能量场喊回来了,也可以说把他的魂或者他的心喊回来了。这些名称虽然不同,但指的是同一个东西,只是在不同的层次叫不同的名字。
只有当你把散乱在外面的能量场收回来,让身体成为一个全然的能量体时,你才会变得高度警觉。你们身边是不是有一种人,很少喊一声他就听得见,要喊两三声他才听得见?这种人就是能量场散落在外面了。用民间的俗话来说,就是这个人的魂魄不全。因为按民间的说法,人是有三魂七魄的。而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,就是这个人的能量场不是完整的,全然的,只有一部分在身体里面,另一部分跑出去了。你通过喊他,把他的能量场喊回到他的肉身里面,他才会和你对接。如果他有一半的能量场散落在外面,只有一半在身体里面,你喊他他是听不见的。
那么他的能量场跑到哪里去了呢?比如你想你的孩子、家人、朋友等等,你想到谁,你的能量场就跑到谁身上去了。这个能量场可以叫它光,可以叫它爱,可以叫它慈悲,也可以叫它智慧。如果你是一个菩萨,你想到谁,你的光、你的爱、你的能量场就落在谁身上,你就加持他,改变他了。比如你们做父母的带着爱心想孩子,你们爱的力量就落在孩子身上,孩子就受益了。如果你们带着担忧的心想孩子,一种黑色的负能量就会附着在孩子身上,孩子就会运气不好,或者生病。所以修行人要时刻保持正念,只能想别人好,不能想别人坏,就是这个原因。
如果一个人的能量是全然的,那么他人在这里,心也在这里,爱也在这里,光也在这里,磁场也在这里。我们修行就是要达到这种全然的状态。只有当我们的身心全然地合一时,我们才能深入禅定,开智慧,与佛菩萨、上帝、真主、安拉对应,把祂们感召过来。
不管哪一个明师,来的时候都是带着同样的力量,只是他们外在的形象不同。过去的祖师所用的手法手段千奇百怪,面孔表情也会千变万化,比如一会儿穿件这样衣服,一会儿穿件那样的衣服,一会儿是这样的表情,一会儿又是那样的表情,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应众生不同的喜好和需求,都是为了唤醒众生的觉性和记忆。
真正的明师是不会考虑自己的形象的,只要能唤醒众生的记忆,他们会扮演不同的角色,用不同的面孔来面对众生。佛菩萨有很多面孔,穿着打扮都不同,就是为了唤醒众生的记忆。而众生也有很多面孔,但众生的多面孔是因为受我执的影响,贪嗔痴慢疑不断,有种种的情绪变化所致。因为众生在娑婆世界轮回久了,沾染上了各种习气。为了清洗众生的习气,明师就设计了种种的法门。
随着修行的提升,我们的习气会越来越少,面孔也会越来越少,也就是我们的自我和成见会慢慢消失,越来越少,由万变成千,千变成百,百变成一,继续往上升,最后连一也没有了,这时候你就什么都不是了。当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,你就超越自我和成见了。换一种说法就是,当我们快回到源头的时候,或者说当我们修到九十八步、九十九步的时候,我们的自我和成见就消失殆尽了,再往前一步,刹那之间我们就回到了源头。
只有当我们什么都不是的时候,才能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,融入到万物之中、整体之中,就像一滴水回归到大海一样。当你融入整体,完全与整体合一之后,你就住在三摩地里如如不动了。这时候你才超越了三界,超越了轮回,破除了无明,了断了生死。
你在三摩地里不知道入定了多少劫,等到有一天你不想在整体里面待了,想换一种生活方式,到娑婆世界或者他方世界去看一看,你一动念,就从整体里面“啪”地掉下来,形成了个体,又来到了娑婆世界或某个他方世界。等到你玩一圈,觉得不好玩想回归了,你又想办法让这个个体再次回归到整体中。我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来来去去。你只要保持个体,就有烦恼、就会疲劳、就会生病、就会干涸、就会死亡、就会轮回。要想不烦恼、不生病、不干涸、不死亡、不轮回,就必须让个体融入整体之中。
入定就是让你的个体消失,回归到整体之中,让你的肉身充电,让你的灵魂充电。你们会说,我们的灵魂,也就是自性,还需要充电吗?可能你们会认为这是歪理邪说,人家都说自性(灵魂)是一切具足的,圆满的,怎么需要充电呢?是的,它来的时候的确是一切具足的,圆满的,但是到娑婆世界轮回几世之后就不圆满了。所以不仅你的肉身要充电,你的灵魂也要充电。
灵魂怎么充电呢?就是入定去充。入定的时候,不仅你的灵魂在充电,你的肉身也在充电。所以每天无论有多忙,你都要让身体安静下来,让心闲下来,这时候身心才会合二为一,不会再不打架。只有身心合一了,才能回到源头去充电。
充电需要一个环境,环境就是一个模具。东华山就是东华寺的环境和模具,东华寺就是东华寺和尚的环境和模具,和尚的身体就是和尚心的环境和模具。我们的五官、身体就是我们心的环境和模具。什么样的模具就出什么样的产品。你在什么样的模具中,你就是什么样。
东华寺,从前面的三门殿到最后的自在堂,总共是五重殿,禅堂在最后一重殿。站在自在堂前往前看,是一重一重的案山,绵延十几公里。如果自在堂前面一百米就有一座高山挡着,山那边的空气你吸得到吗?你只能吸到山这边的空气,山那边的空气你是吸不到的。如果山离你的房屋只有一百米,你只能吸到一百米以内的空气。
禅堂的案山绵延到十几公里以外,你的纳气的来源就是十几公里。再加上禅堂后面有一座山,十几公里的气吹过来,被后面的山挡住了,气就在禅堂周围盘旋,停留在这里了。结果被谁吸收了呢?(答:我们!)哎呀,你们开悟了!(众鼓掌)。如果自在堂后面没有山挡住,十几公里外的气吸纳过来就变成过堂风吹走了,你们在自在堂里就什么都得不到。
所以你在家里打坐,如果前面的门开着,后面就不要再开窗户了,否则空气进来就成了过堂风,你坐在那儿是得不到气的。人在打坐修法的时候,纳气的方向非常重要。门就代表了我们的嘴巴,窗户就代表了我们的眼睛。我们这个教室就是一张嘴,两只眼睛。如果这个教室开两道门、两扇窗,也就是两张嘴巴,两只眼睛,那意味着什么呢?(众答:是非)好厉害哟!有两道门,就有两个纳气的口,气从两道门吹进来,就形成了两股气。有两股气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,有不同的想法就会形成不同的帮派。
老祖宗们正是悟到了这个道理,所以打坐的时候要调身体的气,调呼吸。调呼吸是非常重要的。但在调呼吸之前要先安顿腿、安顿身体,身体和呼吸都安顿之后,头脑就不会胡思乱想了,这时候才能达到身心合一。
打坐修法与我们的饮食、坐垫、衣服都有关系。坐禅的人要吃得非常清淡,体内没有躁动的能量才容易入定。但这只是针对初学修行的人而言。当你修到九十八步、九十九步的时候,就要加能量了。当能量足了,火力足了,一点火,你的神识就冲出去了。
打坐在某个阶段是不能要能量的,在某个阶段又必须要能量。基于这些特点,就要告诉你们什么时候要补,什么时候不能补。当你能降伏自己的身体,非常安静地坐在这里时,就要补了。如果你的身心很躁动,没有合一,能量散落在外面没有收回来,就不能补,越补你越烦躁。
刚开始打坐的时候是需要一个模具的,需要一个像自在堂那样“由”字形的模具。你住在自在堂,吸那里的气,它就能养你,你就有精神。如果你有禅定基础,来了之后会有两种反应:要么是特别有精神,亢奋得睡不着,要么就整天想睡觉。不管是哪一种反应,你都不要和它对抗。你的身体处于不同的阶段,与不同的环境对接之后就产生不同的反应。
如果你是初修禅,过去没有打过坐,没有炼过其他法门,一来到自在堂,可能整天都会觉得很有精神。如果你已经修到第二三步,来到自在堂就会光想睡觉,这种状态也是你的身体与这个能量场对接的结果。如果你修到到了第四五六步,钟板一打,你就起床了,钟板再一敲,你就休息了,你的内心就像关电灯一样,“咔”一下就关上了,马上就睡着了。到了早上四点钟,板声一响,你的内在马上就警醒了,警醒之后你会觉得很有精神。这时候你已经掌握了自己内在的开关了。寺院的钟板就是为你掌握心灵的开关做前期引导的。
如果你能与钟板同步,适应一段时间后,你的身体就会习惯于钟板的声音。因为我们本来就具备了这个功能,只是它沉睡了,遗忘了。现在你回到禅堂,突然又听到这种声音——源头的声音,你内在的功能就会被唤醒。
寺院的各种法器所发出的声音,如引磬声、钟声、鼓声,包括一些乐器的声音,如萧声、琴声、笛声等等,都是我们生命源头的声音。我们带着记忆从生命源头来到娑婆世界,因为怀念那里的声音,就开始制造各种乐器来模仿生命源头的声音。甚至我们的建筑、雕刻等各种艺术品,也是修行人在禅定中、睡眠中看到生命源头的建筑物、雕塑等各种艺术品,出定之后,醒来之后,把它们复制到娑婆世界的。
那么你会问,我们的源头也有像东华寺自在堂那样二十八个角的建筑吗?有的,那也是我们入定时看到生命源头的建筑物,出定之后把它画下来,根据这个造型建造而成的。难道生命源头的建筑也是青砖钢筋水泥建成的吗?不是,它们是一种光的形象,是以光体的形式存在。娑婆世界属于物质世界,光体到了这里也变成了砖瓦水泥的固体形式。娑婆世界有的东西,生命源头都有,娑婆世界的一切都是生命源头的投射和影子。
人的品质本来是非常圆满的,爱心、慈悲心、责任心、奉献精神……一切都具足,只是我们在娑婆世界轮回太久了,把它们忘掉了,我们所发挥的,都是在娑婆世界轮回的记忆里所遗留下来的东西。而从源头下来的大师们通过一些方法,让我们头脑的系统停止运行,让我们灵性的系统启动,这时候我们散发出来、体现出来的,就是我们本有的美好品质了。
人是需要鼓励和肯定的。有时候明师讽刺你,甚至打你骂你,是为了关闭你头脑的这套系统,但是你不明白,跟明师对抗,讲道理。你对抗、讲道理只会徒增你头脑的我执。懂得了这个道理,以后明师说什么就是什么,你不反应,不对抗,不辩护,不解释,面对它,接受它。当你完全不对抗时,你自性的力量就会苏醒,这时候你使用的就是自性的力量,不再是头脑的力量了。
祖师说,分别脱离道,无分别即在道中。过去的明师要考验徒弟有没有分别心,就故意做一些无理取闹的事情,比如把徒弟的饭碗夺走不让他吃饭。如果徒弟的头脑还没有死,他就会觉得师父不讲道理。如果徒弟没有分别心,师父把他的碗夺走,他就不吃了。这时候师父就知道他的心已经与道相通,没有挣扎、对抗和分别了。
但是现在用这种手法你们会觉得师父不正常,所以现在禅堂里只能给大家讲讲故事,走走形式了。过去,禅堂的规矩大于天,所谓的大于天,就是大于天子,皇帝都不能干涉。因为过去的皇帝很多都是开悟的,比如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全是在见地上开悟的人,也就是在理论上他们已经通达,而且能自圆其说,只是禅定功夫不一定够。他们生前特别推崇佛法,经常找开悟的禅师到宫中论道。这也说明当时众生的福报很大。
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智慧。人有了智慧,何愁没有功名利禄?当你的智慧达到一定高度时,想获取世间的功名利禄太容易了。但是,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需求,想去修行悟道是不可能的。因为修行悟道是在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,当达到一定高度时,内在的爱、慈悲、智慧等才会散发出来。其实世间人追求功名利禄最终也是为了发挥爱心。
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一体的,它们是一体的两面。你能在世间法上成就,修出世间法也能成就;你有能力获得世间的功名利禄,你也有能力获得出世间的光、爱、慈悲与智慧。因为它们是一体不二的,不会互相矛盾。如果你觉得矛盾,那是因为你没有调好自己的心。比如说修行人不追求功名和财富,意思是对功名和财富不执著,而不是不让你拥有。在娑婆世界,功名和财富是两个非常好用的工具,当你修行成就之后,你的爱心、慈悲心就需要借助这些工具来传递。所以你不能藐视金钱、藐视权利。
民间说,财有财神,权有权神。你藐视财,你就与财神无缘;你藐视权,就与权神无缘;你两者都蔑视,来世你就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。世间万物都源自你的起心动念,你起什么心就召感什么果,你动什么念就与什么力量相应。
修行是广义的,并不是入了某个教,修了某个法门才叫修行。修行就是端正我们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世界观。只不过对某些人而言,入了教之后,因为受宗教教规的约束,更容易端正身心而入道。但是有一种人天生就不喜欢贴标签,被束缚,那些规矩戒律会捆住他自性的力量。有的人需要循规蹈矩才能入道,有的人东倒西歪反而能入道,所以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方法。比如像济公就属于第二种类型的人,他不需要戒律规矩的规范和约束,随时随地都在道中,所言所行无论在世人看来是多么的放荡不羁,多么的不可理喻,都是他自性的流露。
2015.5.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