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才可以分成四种,第一种人才是善于思考而不爱行动,他聪明,才智高,可以给你完美的思路、理念和方向,但他没有实施能力,需要另外一种人才去实施他的理念。而这种实施能力强的人才往往又不善于思考、分析、判断,没有清晰的思路和理念,但他有冲劲、有行动力,这种人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。
第三种人才既没有第一种人才的思考能力和清晰的思路,也没有第二种人才明确的目标,但是他能与领导相应,领导有呼他就有应,就像我们东华寺的哼哈二将一样,有呼就有应,这种人才善于追随领导一起往前冲。其实这种人最容易与领导处于同一个层次,不在同一个层次是很难相应的。而且这种追随者往往都有奉献精神,能追随领导去完成共同的理想和目标。
第四种人才没有前三种人才的特点,没有特殊的才智,没有冲锋陷阵的冲劲,也没有领导的禀赋,但他兢兢业业很会做后勤工作,有持久的耐力。刘邦的后勤部长萧何就是这样的人才。善于用头脑的人往往缺乏行动力,有行动力的人往往又不善于思考。
在座的各位可以把自己分析一下,看看自已是属于哪一种人才。我给自已的定位是第三种人才,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第三种人才。我是领导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,领导在前面冲我就在后面随,我是绝对不会掉队的。你让我出谋划策指点江山,我没有这个智慧,让我单打独斗冲锋陷阵,我没有这个胆识和魄力,让我兢兢业业地做后勤工作,我也没有这种任劳任怨的精神和修为,但是我会跟着大队伍走,会配合领导。也许人人都认为自己是一条龙,但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条龙,我会配合团队的需要、团队的发展、团队的精神。我既不是帅才,也不是将才,而是一个优秀的士兵,属于第三种人才。
我把佛教分成三大块:一是唱诵、仪轨仪式、祈福祭祀,属于佛教的外在形式。二是佛学,包括佛教的理论和哲学思想,属于佛教的内涵。三是佛法,用于修证,帮助众生破无明,了生死,属于佛教的实践。虽然分成三块,但它们又是一体分不开的。佛学和佛法就相当于农科院的教授和农民,没有农民实施农科院的理论,就无法确定教授的理论是否可行。反过来,农民种田也需要专家教授的理论指导才能提高收成。他们各司其职,各有所长,但又相互依赖,不能分开。
这么多年来,我一直渴望东华寺能多出一些专才。一个人有特长才会有价值,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用,都会受人尊敬。全才是一种综合素质:能想、能说、能写、能干,还能忍辱,这种全才太难得了。如果你们能成为理论加深入实修的双面料子,我是最高兴的。
虽然大家再回东华来参加禅修班要在两年之后,但是我希望两年之后你们能一个不少地回来,而且希望看到那时候的你们,已经突飞猛进、脱胎换骨了!今天我是在画龙,到那一天,我就可以点睛了。希望两年后你们回来时个个都是龙,我想做个点睛的师父呢!
大家来了之后,要把你们过去所学的东西暂时放下七天。法就像菜肴一样,无论你过去吃过哪个地方、哪种特色的“菜”,都要暂时放下,这七天你就尝一尝东华寺的“菜”!放下你过去的习惯来适应东华寺的习惯,这是一种境界,也是一种能力。境界就是心胸、气量、格局、胆识和魄力,你要想品尝东华寺菜肴的味道,就得放下过去品尝过的东西。你若放不下,说明你的境界和能力还不够,你一用功,就跑回你过去用功的状态里去了,这关系到你的驾驭能力。知识容易学,能力也容易培养,但境界是很难提升的。如果你第一步做到了,第二步也做到了,第三步相对就容易多了。先学知识,再培养能力,最后提升境界。
虽然我总说要降伏其心,但降伏其心并不是目的,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这颗心,发挥它的作用,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。成就之后也不要执著成就,要其心无住。有些人问,一个人成就之后在哪里呢?你们说在哪里?上下左右内外不住,无所在又无所不在,就像空气一样,只要有空间就有它,没有空间它就不在,正所谓呼之即来,挥之即去。
有一个佛友说第一次报名没有被录取,心里胆怯,不敢再报,怕又录不上。其实这样想是错误的。中国有句古语叫“求医问药”,能治病的医生是要求的,要向他求个方子。在修行上也是如此,拜明师是为了“求法”,你不求,他是不会给你的。佛教的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一致的,都认为宝贵的东西是要用诚心去求的。而西方的圣教是主动送上门,叫送福音。也许是因为这种试诚意的做法,使得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很难走出国门,传到西方国家。但是现在情况已大有不同。
你第一次报名,东华寺没有录取你,你要继续敲门。只有你的心量够,经得起折腾,你才是个人才。中国人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刁难你,你若是个人才,一定经得起冷落、打磨。你若不是个人才,对方不会在你身上投入大量的心血,因为你受不了人才成长的这个过程的痛苦和师父所使用的方式方法。天助、人助,关键是要自助,你自己不去承担,是不可能成就的。成就的人首先是敢于承担的人,敢承担多少就能成就多少,有多大的心量就能容纳多少东西,就能结出多大的果子。
学佛说难也难,说易也易,全在一念之间的认识和转变。这一念认识不到,转变不过来,才有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。如果能在一念之间认识到并转变过来,就不需要任何法门了,当下就能起用。比如打坐的时候你很散乱,身体很痛,如果在见地上你认识到位了,你就会想:散乱就让它散乱,痛就让它痛嘛,不用管它,我只管用我的功就行了。
我们人有两套系统,头脑的系统和灵性的系统。头脑的系统是每时每刻都在散乱的,而灵性的系统每时每刻都在专注,都在当下,都是忘我的,就看你启用哪一套系统。如果你不启用灵性的系统,老是跟头脑玩游戏,被头脑牵着跑,或者跟头脑逆着来,不让它打妄想,不让它分心,你就把灵性的系统抛之门外,丢到一边了,这就叫舍本逐末。你不要管头脑,直接保持着清醒的觉照就好了。当灵性的这套系统你运用娴熟了,它的力量自然就成片成势了,这时候即便头脑打妄想,也干扰不了你了。
我一直喜欢用马和马车的关系来打比喻,马车跑偏了,你不用去推车子,只要把马牵到路中间,马车自然就回到路中间了。马就代表了灵性的系统,车子就是头脑的系统。只有死人才没有妄想,死人的身体才不会疼痛,一个大活人是一定会有妄想的,打坐的时候身体也一定会疼痛,正是因为有妄想、会疼痛,才让我们看清了那个没有妄想、没有疼痛的另外一套系统——灵性。
几十年来,你们都在用头脑这套系统,现在告诉你们有两套系统,可能一时半会儿你们会用不上手。这不要紧,要紧的是你在认识上要到位。如果这些理念你不能理解、不能接受,你怎么用功呢?佛家讲不怕你不会用功,也不怕你用错方法,就怕你在理论见地上认识错误。事情没做之前认识先到位了,就成功一半了。
天下三百六十行,隔行不隔理,什么事情都分两步,一步是理论,一步是实践。你在实践上之所以不上路、不会用、不到位,就是因为你理论上的认识不到位,或者根本就错了。如果在理论上认识对了、到位了,再去做功夫、去实践,完全可以事半功倍,甚至可以一步到位。天下事有能一步到位的,有需要三步到位的,也有永远没办法到位的。会做事的人,就是一步到位,没有过程;不太会做事的,可能要两步三步四步到位;完全不会做事的,永远都到不了位,做不成事。所以,培养见地是修行也是做人做事的第一要事!
我问你们,天下有几种人?有几种心?(答:天下只有两种人——男人和女人,只有两种心——男人的心和女人的心)你们都答对了。但这是一般人的思维方式:心分为男人的心和女人的心,形分为男人的形和女人的形,这只是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层面进行划分。一旦你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,也就是超越了六根和六尘的境界,天下就只有一个人、一颗心。
一颗什么心呢?(答:佛心、清净心)回答得非常好。从究竟的角度看,天下只有一颗心——佛心、清净心、慈悲心。从究竟的角度看,天下也只有一个人,什么人呢?(答:不男不女的人(众笑)。真的哦,我们的佛性、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没有男女之分的。大家认不认可这个观点啊?(答:认可)
但是,当这颗心有了载体的时候,不是男人的载体就是女人的载体,是不是这样?(答:是)为什么它要有一个载体呢?因为它要在红尘中启用,需要一个工具。就像我们出门就要坐车,碰到水路就要坐船,再远一些的路就要坐飞机一样。无论是坐车、坐船还是坐飞机,用这些工具的都是你这个人,只不过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选择不同的工具罢了。
所以八万四千法门、八万四千大师、八万四千众生,说到底就只有一个法门、一个大师、一个众生,你们认不认可啊?(答:认可)我怕你们说我是外道,我都不敢讲(师笑,众鼓掌)。其实我讲的这些也不是我悟到的,而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,只是我认可了这个观点,采用了这个观点,所以我就事倍功半。可是很多人在无明之中,不认可过去的圣贤和祖师,想要独创一套理论和方法,搞自己的一套东西。其实那是无知的做法,结果会很惨。你怎么搞都搞不过古人,搞来搞去变成了歪门邪道。人要学会拿来主义,拿来就用,很多东西是不需要你自己去开发的,你直接拿来用就行了。
人的成长和经历分为三步:先解决温饱,再寻求文化,最后一步是灵性修行。文化和灵性是很接近的,文化的最顶端就是灵性。文化的跨度很大,分为好几步,有物质文化、精神文化和灵性文化。比如衣食住行是属于物质文化,文学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,宗教信仰是属于灵性文化。
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来到寺院清理自我,打扫自我,说明大家的善根都很深厚,福报也很大,同时也说明大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物质文化、精神文化,进入了追求灵性文化的层次,没有忘记回家的路。
我们一生都在劳碌奔波,以为活着就是为了钱财名利、情感、儿女等等,其实这些都是辅助我们修行、辅助我们成长的。因为一个人要成长、要回归,必须经历七情六欲、喜怒哀乐、成功失败、日常琐事,以及红尘中种种繁杂的事情,所有这些内容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经历。无论它是顺缘还是逆缘,是好事还是坏事,当你把心量放大,把心态调好,你会看出它是来辅助你成长的,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是来辅助我们成长的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无论顺境、逆境,顺你的人、拆你台的人,都是来帮助你的,都是好事,都是贵人,对不对啊?(众鼓掌答:对!)天下一切事都是好事,一切人都是贵人,就看你有没有智慧去认识、去使用,就看你的心调频调到了哪一个层次。如果我有德行有智慧,小人到我身边也会变成我的贵人,大家认不认可啊?(众鼓掌答:认可!)要想求贵人,要想求顺事,先要求自己,要求自己的心,因为“我”是第一因素,心是第一因素。
我一直重复一个观点:我是第一因素,你是第二因素,他是第三因素。他指的是环境,是客观的东西,是同等对待你我的。剔除环境这个因素,天下就是你和我的天下,就只有你和我的关系。你对我的所作所为,对待我的方式方法都与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天下一切事的原因都是你的原因和我的原因。而我们两个之间,我自身又是第一因素,你是第二因素。
那我问大家:法师修得高不高,法门对不对,重不重要?(学员答:重要)。可我却说不重要!你正派正气有智慧,我是歪理邪说,你跟我学,我的歪理邪说会把你变成邪知邪见的人吗?(答:不会!)假如你不正,搞歪理邪说,碰到万行是个正知正见、正师正道的老师,难道你能正确地理解他的法,不会把他的法理解偏,乃至修成邪法吗?释迦牟尼佛的法是正法吧?为什么几千年来被我们学偏学歪了好多呢?因为我们无明、我们邪知邪见啊!所以说人邪修正法,正法也变成邪法;人正修邪法,邪法也变成正法;人正遇到邪人,邪人也变成了正人、恩人、贵人。
你是第一因素,你对面的这个人、这个法、这个思想、这个工具是第二因素,环境是第三因素。以前我师父告诉我这个理念时,我没有深刻地体会到,没有切肤之感。但是这一年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,它在我身上应验了。拾人牙慧,自己是得不到受用的,必须亲身经历,有了切肤之痛,这个智慧才会成为你自己的智慧。
不抱怨人,不抱怨事,不抱怨环境,这就是人生观,这就是价值观。你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出了问题,所有的人和事到了你这儿都会出问题,无论你遇到的是多么好的人、多么好的事,别人给你的是多么正确的思想理念,都会改变性质,都会变成问题。比如我们都认为自已做人做事修行需要明师、需要方法,可是如果你很无知,你怎么辨别哪个是明师呢?你必须有智慧,才能辨认出明师,是不是这样?(答:是)否则就是佛陀来了你也不认识!
同样,只有当你有爱心了,你才能发现别人的爱心。你没有爱心,无论遇到谁,你看他都是自私自利没有爱心的。人与人之间要做到有效的沟通,彼此之间要有虔诚的信心和真诚的爱心,或者彼此的素质必须在同一个层次上,要有相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人与人之间所谓的有缘就体现在这里。我们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我们彼此之间是有缘还是无缘,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和广度,也决定了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贵人、什么样的明师,能否遇到正法。所以“我”(你自己)永远是第一因素!(掌声)
能换位置思考的人是第一等有福报的人,如果不能换位置换身份去换位思考,就要老老实实、心甘情愿、欢喜奉行地坐在你的位置上任劳任怨。你的这个位置是你的昨天、前天决定的,也就是你的上一世、再上一世决定了你今世是以什么身份出现,选择什么职业,从事什么工作。
有的和尚特别反对当和尚是一种职业的说法,我倒很喜欢这种说法,我当和尚就是把它当作一种职业,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崇高、很神圣的职业。遵守当和尚的职业道德、行业规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,当和尚就要普度众生,就要吃佛饭,说佛话,做佛事,就要按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去做事。
我们东华寺在完成硬件建设之后,马上就要开始软件建设了,我们不仅要为东华寺培养人才,还要为社会培养人才,比如开禅修班就是要为社会分忧解难,为众生分忧解难(掌声)。你们来到寺院,是带着疑惑、问题、包袱而来的,我们就要尽自己的所学所能倾囊相助。但这里又存在一个因缘的问题,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智慧的问题——你会不会选择?你选择对了,你就受益;你不会选择,进了宝山你也是空手而归!
我们身边有两种人,一种人能发现问题,但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;一种人永远都发现不了问题。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既能发现问题,也能解决问题。
2015.3.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