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详情

无处不在修道

万行开示   2014-11-22 15:59

东华寺从2008年落成之后,每年冬季都打禅七,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。每年打禅七的时候,寺庙都是交给女众管理,她们都管理得非常好,非常尽职尽责,寺院仍然跟平时一样正常运转。一个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能认清自己、认清他人,也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能提升自己,完善自己。

其实管理寺庙与管理企业没有多大区别,只要是管理,就牵扯到管人与管事,也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和做业务这两部分。人的思想工作做通了,事情就做得顺畅。很多时候我们做事不顺利,都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出了问题。所以管理与其说是管事,不如说是管人,与其说是管人,不如说是与人沟通。如果你与人沟通得很好,就不存在管人,也不存在管事了,他自然会安心地做事。

站在女众的角度讲,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让你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。如果没有这个机会,大家可能会认为你们女众没有才华,没有能力,都不发心,不会做事。我们到一个地方,要想人家接受我们、认可我们,要先有一个让人了解和认识我们的过程。这个过程就缺不了做事。别人就是通过事情这个载体、这个渠道来认识我们,乃至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的。所以我们到了一个新地方,就要安安心心地把事情做好。

我们相信一个人或不相信一个人,不是无缘无故的,都是通过多次做事来认识和验证的。如果彼此从未共过事,对方不会无缘无故地信任你或不信任你。我们之所以崇敬佛菩萨,是因为佛菩萨为众生做了很多有益的事,众生受益良多,才慢慢地接受了佛菩萨。我们接受一个人何尝不是如此?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,无论别人是信任我们还是不信任我们,都是有道理的。

我们凡夫对佛菩萨的虔诚,也不是用喊口号来证明的,而要在我们的行为上体现出来。就像世间的男人爱女人,会通过一个载体、媒介,比如送一枚戒指来表达一样。这枚戒指就代表了他的心,通过戒指这个载体就把他的心意传达给了对方,证明给对方看。而我们对佛菩萨的崇敬与虔诚,也需要一个载体来证明。如何证明呢?就是我们对三宝负责任,为三宝作奉献,护持三宝。通过我们的所作所为,就能检验出我们对佛菩萨究竟信仰几分、虔敬几分。天下无论有多少种事,有多少种行业,道理只有一个,就是通过做事、通过行动来证明我们的能力、我们的责任心。

对于出家人而言,你对佛菩萨是否虔诚,就要看你有没有在自己身上修行,有没有在众生身上修行。如何是在众生身上修行呢?你让众生受益了,就是在众生身上修行了。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修行人,衡量佛菩萨的。不仅娑婆世界如此,整个欲界都是如此,色界也是如此。

在色界,你能把你的光传递给对方,对方就推崇你、认可你。你有多强多亮的光,能让多少众生受益,就有多少众生认可你。而在娑婆世界,你把钱财、体力、能量给他人,就如同色界的人把光给他人。你为众生服务了多少,让多少众生受益了,就有多少众生认可你。成就人的功德如此,成就佛菩萨的功德还是如此,都是取决于你对他人的贡献,你给他人带来的利益。所以东华家风的第三句就是“修道先发心”。

好多人不知道何为发心,发心就是把你自己奉献给你的信仰,奉献给你所认可的人或事。发心是无我的,是完全为他人而做,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在其中,只要有个人利益在其中,就不叫发心。

你们女众搬进观音禅院后,有的人说很好,有的人说还可以。过去几十个人挤在一栋旧别墅里觉得还可以,现在一个人住一间也觉得还可以。其实,只要我们的心安,环境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很重要。我经常说,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物质都没有保障,或者物质有了保障,但你对物质的要求太高了,超越不了物质,你是不可能进入精神领域,不可能有精神生活的,更不可能有灵性的生活。比如一个人住了五星级酒店,就住不了招待所,觉得招待所的条件太差了,茅棚、山洞就更不用说了。而一个真正超越了的人,星级酒店能住,招待所也能住,茅棚、山洞还能住。

我们中国最大的女众道场——山西五台山的普寿寺,据说住了七八百人。我去看过她们的寮房,大小就像你们女众住的小房间,一间都是住四个人,全是上下铺的架子床。用的都是公共洗手间。为什么在这种条件下,她们仍然乐在其中,一样修得很好呢?因为她们的心不住在这上面,而是住在道上。只有当我们的心不在本位的时候,对环境、对条件才会有要求,甚至要求苛刻。

一个人要做事,要生存,要发展,心要有所住。这个住不是指住在物质上,而是住在你的理想上、信仰上。一个有理想、有信仰的人,是不会因为环境、条件差而放弃他的信仰,放弃他的追求的。有什么样的舞台就唱什么样的戏,不能因为舞台不好就不唱戏了。我在建东华寺的初期,一直跟身边的人说一句话:有钱,我们就按有钱的方式做事,没钱,我们就按没钱的方式做事,无论如何,事情一定要做,寺庙一定要建!

可是,好多人还没有开始做事就先提条件、提要求。如果什么都有,什么条件都齐备,还需要你来做事吗?还需要你来做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吗?正因为什么都没有,把这件事、这个部门交给你,三年五年之后你什么都有了,才证明你有能力、有本事。

就像《亮剑》中的李云龙和他的团队一样,刚开始是拿着长矛、大刀打仗,到后来,步枪、大炮等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有了,这就是他的本事!所以古时候打仗,打头阵的都是能力超强的。因为头阵一定要打赢,如果输了,就会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。所以都是把头阵交给最骁勇善战、最值得信任的人。

但是,现在有很多众生做事恰恰相反,他认为领导把有困难的工作、难啃的骨头交给他,是老板对他不好。古人的心态与现代人完全不同,古人的心态是:你信任我,就把最困难的事情、最难啃的骨头交给我。你把没有困难的事情、不重要的事情交给我,是对我的轻视,对我不信任。

今天在兜率天做饭的老邢居士跟我说:“师父,您的衣服穿了好久了,换下来洗一洗吧。”我说:“不到明年春天,我是不会换下来洗的。”她说:“您穿了好久了,应该洗了!”我说:“你闻一闻,有没有汗味啊?”她说:“没有。”我说:“没有,还洗它干什么?衣服都不是穿破的,而是洗破的。只要穿着暖和,能蔽体就行了,就像吃饭一样,能吃饱不饿就行了。”

但是我这个人有个怪脾气,就是没有的东西我不会刻意求,有的东西一定会把它做到最好,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。比如没有萝卜,我不会去买萝卜吃,但是人家送给我萝卜,我会把它做成天下最好吃的萝卜。如果没有做到最好,我认为就是浪费了,对不起萝卜,也对不起送萝卜的人。

就像信徒给我们斋堂送了那么多萝卜,我不知道你们准备怎么做。做腌萝卜不是很好吃吗?萝卜、萝卜缨子都可以腌啊,可以干腌,也可以湿腌。可是今天我去厨房问了几个人,他们都不会腌。我心想:看来都是城里长大的,农村长大的,谁不会腌咸菜呢?其实不懂得生活是一种缺憾。

有一部分男人女人工作能力很强,生活能力却很差,不会做饭,不会收拾家务,甚至有了孩子,也不会带孩子!这就是他们的人生缺陷。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事业上,还体现在家庭里、情感上,包括夫妻关系上、父子关系上、母子关系上,只有这些都成功了,才是真正的成功。

如果你只是在事业上成功了,你的情感不成功,家庭不和睦,与子女关系不融洽,你也不是一个成功的人。一个成功的人把力量放到哪里都能成功,都会做到最好。而且他的力量不会投向一个极端,而是辐射式地、平衡地发展。

有的人说:哎呀,我只会工作,不会经营家庭,不会做家务。一个高智商的人,一个会用心的人,无论做什么,无论在哪个领域,都是做得最好的人。为什么有些人会支持前一种理论——会工作就不会打理家务呢?其实他已经进入了一个极端,他的人生观已经扭曲了。

人生的内容不外乎家庭与工作,或者说家庭与事业。成功的人,这两项都应该成功。社会上有些女强人是因为家庭、情感不成功而被逼成了女强人。而真正的女强人、女企业家,她们的家庭、情感都是非常圆满的,与丈夫、孩子的关系都非常融洽。真正成功的男人也是如此。

你在哪方面有缺憾,就说明你的心在哪方面有缺陷。比如一个男人事业成功了但家庭不美满,或者家庭很美满但没有事业,这都是一种缺陷。世间人一生追求的不外乎就是家庭与事业,或者说情感与事业。如果你只拥有一样,或者两者都没有,这就是你人生的缺憾,你的心一定是有缺陷的,你的心理一定是畸形的、不健康的。而出家人的家庭就是寺庙,把寺庙经营管理好就是对寺庙的呵护和爱护。

有的人与家人、同事无法交流,不能融洽地相处,每天只能把心扑在工作上,一不工作,他的心就没有着落,觉得空虚、迷惘。所以要么就整天工作,要么就走入另一个极端,整天吃喝。

一个心安的人,无论做什么,都能很快进入角色,与所做的事情融为一体。你可能会说:我喜欢做这件事,所以就进入了状态。如此说来,你进入不了状态,是因为你不喜欢这件事。其实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人,一个无我的人,一个忘我的人,是不会把个人喜好带入工作中的,他不会因为自己喜欢就进入状态,不喜欢就不进入状态。而恰恰就在这时候最能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看清楚。

佛菩萨做哪一件事是他们自己喜欢、自己需要的呢?都是“众生有求我必应”。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呢?因为他们无我了。如果他们有我执,怎么可能有求必应呢?凡夫往往是:你求我办事,能给我什么好处?我帮了你,你会如何回报我?如果做这件事对他既没有好处,也没有什么回报,他就不做了。菩萨不是这样,只要众生有求,他就必应。他的内心没有自己,只有众生。

我们凡夫不要说达到菩萨的境界,最起码我们在一个地方住,要对得起自己的一日三餐,对得起居住的环境。你住在这里,不维护这里,你在这里永远是一个局外人。你可能还会说:我很想把东华寺当家,可是你万行没有把我当家人来看。这听起来很有道理,这里就存在一个是我先把你当家人看,还是你先把东华寺当家看的问题,这是一个微妙的关系。

其实,当我们到一个新环境时,是被动的,你所要做的就是变被动为主动,主动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来维护,把这里的事情当作自己个人的事情来做。只有你先做到了第一步,才可能出现下一步——领导把你当家人看。可是你到了一个团体,什么都不做,就等着领导把你当家人看,哪个领导会这么做呢?你要先进入状态,先有主人翁精神,别人才会把你当家人看。

可是很多人恰恰相反,无论到哪里,都是等着别人先给他好处:你满足了我的需求,我才把这里当家看,才护持这里。这种人无论你怎么满足他,他都不可能真的把团体当家。如果你满足了他,你满足的只是他的贪欲,不可能唤起他的责任心。

人的贪欲是永远无法满足的,满足一个又会有一个,满足了这个层次的需求,又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,他的要求会越来越多,标准会越来越高。而前一种人,领导就是不把他当家人看,他也永远会把团体当家看。为什么呢?这就是有智慧的人、有境界的人。

凡夫之所以是凡夫,就是因为没有圣人的胸襟和境界。如果你有圣人的胸襟和境界,你当下就是一个圣人,就是一个解脱的人。我经常出差,有时候住在信徒家里,有时候住在酒店里。无论我住在哪里,都会维护好我所住的地方。我绝不会认为反正我住酒店是交了钱的,我就随便乱来,我会像维护自己的房间一样维护酒店的房间。

其实这是一种习惯,当你养成了这种习惯,无论你到哪里,你都会带着这个习惯。你是这种风格的人,你持有这种理念,无论到哪里,你都会带着你的风格和理念。

看一个人不一定在关键时候看,在平时的为人处事里,在一些微细的个人习惯中,往往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。平时是一个过程,没有一个圆满的过程,你的目标是不会实现的。只有过程圆满了,你的目标才能圆满而快速地达成。做人更应该注重过程,而修行就是一个过程,忽略了过程,肯定不会有一个好结果。

比如你每天在修法,但是你修不上路,结果你会开悟吗?即便你把这个法修得很好、很娴熟,也上路了,结果也未必能大彻大悟。但是你想大彻大悟,首先必须把你的法修得得心应手。修行就是在过程中,只有过程才能磨练我们,锻炼我们,激发我们的灵感和潜能。

在过程中,有时候我们会生气、会愤怒、会发火,那是因为那一刻我们失去了觉照,没有看住自己的心。一个修行人在任何环境中,在跟任何人打交道时,首先要能看住自己的身口意,把握自己的身口意。如果你连自己的身口意都把握不住,降伏不了,你就不必再谈你的目标和理想了。降伏身口意离不开做人做事的过程,结果是心的显现,过程又何尝不是心的显现呢?既然过程是心的显现,为什么我们不把过程把握好呢?

为什么修行存在次第呢?其实做世间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有次第的。所谓的十地顿超,实际上还是一地二地三地……一直到十地,一地一地地超越,不可能从一地直接到十地,中间二地到八地就不经历了,还是必须经历的,只是经历的速度加快了,时间缩短了。开端把握好了,过程把握好了,所需的时间就会缩短。

但是现在的修行人过度地追求顿悟,都忽略了渐修。你渐修的功德不做足、不圆满,怎么可能顿悟呢?所谓的修菩萨功德,不外乎修福报、修智慧。福报和智慧怎么修呢?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呢?就是做事,为众生服务,无我地服务。

做事的含义很广,你们说和尚打坐、诵经、拜佛是不是在做事?一个会打坐、会诵经、会拜佛的和尚,出去做世间的某项业务是不是也会做得很好?如果做不好,说明这个和尚不会打坐,不会念经,不会修法。一个会打坐、会念经、会修法的和尚,出去做业务一样会做得很好,否则只能说明你打坐没坐对,念经没念对,修法也没修对。

你能把法修对,把经念好,把打坐坐好,就说明你是个有心的和尚,有智慧的和尚。既然是一个有心又有智慧的和尚,做世间的业务也会很快上手,做得很好。一把锋利的锯子在南方用很锋利,在北方用锋不锋利?在中国用锋利,拿到外国用是不是也一样锋利?所以,锋利的工具在哪里用都锋利,锈钝的工具在哪里用都锈钝。聪明人到哪里都聪明,从事哪个行业都聪明。

你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我找个地方去打坐、去修法。如果你现在手头上的工作都没有做到最好,明天我叫你去修法、去闭关、去打坐,你也做不到最好。因为现在你就降伏不了你的身心,明天去修法,你能降伏你的身心吗?只有今天你通过工作的方式降伏了你的身心,明天你去修法,才会自然而然地降伏你的身心。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,在为人处事中都不能降伏你的身心,明天你去修法也降伏不了你的身心。

所以过去的祖师说,你能在担水、劈柴、种菜的时候用功,你到禅堂里打坐也一样会用功。反过来,你担水、劈柴、种菜的时候用不上功,你到禅堂里打坐也一样用不上功。你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上功,在禅堂里怎么可能用不上功呢?所以,每一件事都是一个修行法门,每一件事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功的机会。

可是,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劈柴、种树、挑水等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不是修行的法门,不是用功的机会,会耽误我们用功呢?这就叫邪知邪见!一个在外面做事不会用功的人,到禅堂里也不会用功;一个在禅堂里不会用功的人,在日常工作中也不会用功。

无论你修什么法,用什么功,都是用你的心去做。首先你要会用心,要会降伏这颗心啊!当你降伏了这颗心,无论让你干什么,你都会干到最好。所以一个会修行的人任何事情都会做,只要一学就会!

释迦牟尼佛开悟了,你让他学电脑操作,他会学得比我们快很多倍,去练武也会比我们快很多倍。为什么?他已经降伏了自己的心,能驾驭自己的心,能支配自己的心。无论是练武还是操作电脑,前提都是能降伏这颗心,能驾驭这颗心,能支配这颗心。

练武是谁在练啊?是这颗心在练,是这颗心在指挥嘛,操作电脑也是这颗心在操作。你操作电脑达到一心不乱,和你念经念到一心不乱,打坐坐到一心不乱,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?没有区别,只是形式上有不同。所以佛教讲“但得本,何愁末”。

为什么你现在愁末呢?因为你没有得到本。所以你才说:劈柴影响我修行,我要到禅堂里去打坐。这就是邪见。你能看住自己的心,你干什么都能看住。你看不住自己的心,我就是把你供在大殿里,供在佛台上,你也看不住自己的心!你信不信?不信,我可以让你去试一试,明天就让你坐到大殿的佛台上,看你能不能看住自己的心(众笑)。

不要笑,真的有用哦!几百个人抬头望着你,你心里一紧张,就打不起妄想了。但是,那时候的紧张会让你脑袋发懵,意识流断掉,进入一种无记状态。人一紧张,气血就堵住了。只有在放松的时候,气血才会打开、上扬,身体的阳气才会旺。紧张的时候,情绪低落的时候,招感的都是阴气,身体容易淤滞。

所以性格外向的人,身体都很健康,寿命相对也会长一些。看人、看社会、说话、写文章、为人处事的风格等等,相对都积极、正面、阳光一些。走到哪里,也容易被人接受,不会招人嫌。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体弱多病,寿命相对也短一些。看人、看社会、说话、写文章、为人处事的风格等等,也阴暗一些,悲观一些,负面的思想、情绪也多一些。

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平衡,离不开阴阳。自然界如此,我们人也是如此。身心不平衡就会生病,自然界不平衡就会出现自然灾害,比如暴雨啊,干旱啊,火山爆发啊,地震啊等等。其实我们人的每一个起心动念、发出的每一个信息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,所以在这个时代修行相对会困难一些。为什么呢?现在自然界不平衡,大气层受到破坏,自然界的植被受到破坏,空气、土壤、水被污染,我们人要想安静、要想平衡非常困难。所以这个时代更需要佛法,更需要我们发菩提心。

在过去,自然界没有被破坏时,本身就处于宁静状态,你就是再浮躁,一住到山上,一接触大自然,你的心自然就宁静了。现在你的心想宁静,但大自然的振动频率很快,像翻江倒海一样,你也无法宁静。因为相对于大自然界而言,人是小自然界,大自然界的振动频率快,小自然界也不得不与它同步。

现在的自然灾害多,所以人体的疾病也多,怪病也多,怪人也多。如果我们不好好修行,继续轮回的话,将来就更难修了。过去好修行,现在不好修,未来会更不好修。既然我们意识到了,感受到了,就要抓紧修啊!

现在很多城市有空气不能吸,有水不能喝,有土壤不能种植。继续这样下去,所有的城市都会变成这样。因为城市排污都是在地下挖洞,通过高压枪、高压泵把污水压到地底下。结果一打井,几百米以下的水都不能喝,必须1000米以下的水才能喝。如果污染继续往下渗透,久而久之,1000米以下的水也不能喝了,到那时就无水可喝了!现在科技的确进步了,社会的确改变了很多,但是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和很多负面的结果。

所以下一步面临的是如何净化我们心灵的问题,只有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才能净化地球。如果我们每个众生都能看住自己的身口意,让身口意保持清净,不让它有过份的欲望、过份的行为,慢慢地,这个娑婆世界,也就是地球,就会得到净化,地球的寿命也会延长。万物是一体的,我们的心纯净,地球就纯净;地球纯净了,我们的心也会纯净。

表面上看,芸芸众生自各为政,万物各自独立,彼此互不相干,实际上都是一体的。只不过你脱离了整体,感觉不到你在整体之中。只有当你放弃我执,进入无我的状态时,才能感受到你与万物、与有情无情众生原本是一体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4.11.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