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详情

夏至 | 东华禅寺阳气升腾处,心自清凉生

水月印象   2025-06-21 10:01

中国传统

二十四节气之一

夏至大烂

梅雨当饭

鹿角解·蝉始鸣·半夏生

夏至无雨三伏热

SUMMER

蝉鸣撕开六月的帷幕时,夏至已带着一年中最盛的阳气踏至而来。这天阳光直射北回归线,白昼长至极点,草木疯长,天地间仿佛奔涌着灼人的生命力。

刚夏至的阳气攀至顶峰,我们该如何借自然之力充盈自身?又该如何在暑热渐盛时守住身心的清凉?不妨循着东华禅“借事炼心,觉悟人生”的智慧,在农禅劳作与生活点滴中,找到与节气共振的节奏。

01

采天地阳气

Summer Solstice

动静之间纳养生机

清晨的东华禅寺,在朦胧雾气与蝉鸣中苏醒。每天早课完毕,僧众来到菜地除草、施肥,有人问:“这个时节正是太阳毒辣的时候,在田里劳作,不觉得热吗?”

但你看地里的庄稼,越晒越精神;人动起来,气血循环快了,晨曦中毛孔微微张开,正是中医所言“以阳引阳”的妙法。

当夜幕降临,以“善护念,清净心”的心法静坐,看似不动,实则在调和体内阳气。

夏至阳气浮于表,人心易浮躁,静坐不是压抑念头,如观云起般从容,让妄念随阳气自然流动。

无论是晨练的动,还是晚间的静,都是在顺应天时中,让身体成为承接阳气的容器。

夏至无雨三伏热

02

节气三候

Summer Solstice

应季而食里的自然智慧

夏至后的暑热,最易耗伤脾胃。而在农禅文化里,藏着应对的妙法——“吃当季,食在地,以自然之物养自然之身”。

这段时间正是食用黄瓜、茄子、空心菜的时节。当季的瓜菜自带清热解暑的属性,而亲手耕种的过程,更是让人心与土地相连。

农禅文化里的饮食智慧,从不是复杂的养生公式,而是“吃土地此刻给予的,做天地此刻相宜的”。

当城市中的人们在超市选购反季节蔬菜时,这里的僧众正用锄头和竹篮,书写着最朴素的食疗之道。

夏至无雨三伏热

03

承传统之韵

Summer Solstice

从吃面到祈福的节气习俗

夏至的传统习俗,在东华禅寺有了独特的禅意演绎。民间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的食俗,在此化为天食馆的“禅面”,面条伴随着刚出锅的热气,浇头点缀着当季的新鲜蔬菜。

面条细长,象征着夏至后白昼渐短的“光阴”,也暗合古人“阴阳交替”的哲学观,夏至阳气极盛,吃面时以清凉配菜调和,正是“以阴济阳”的生活智慧。

《礼记》中记载:“夏至到,祭地祇,荐麦鱼。”上古时期,人们认为夏至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,需通过祭祀祈求五谷丰登。

传说在吴越一带,渔民会在夏至这天捕捞第一网鱼,选出最大的鲤鱼供奉给河神,祈求夏季汛期平安。

而北方的农耕部落则会用新收的小麦做成饼,祭祀土地神,感谢自然的馈赠。

古人夏至祭神,本质是敬畏自然;而我们诵经祈福,也是在与天地能量共振。

可见外在的节气流转是修行的契机,而真正的能量提升,永远始于对内心的观照。

夏至无雨三伏热

04

避溽暑燥热

Summer Solstice

心定自然凉的禅门妙法

除了饮食,避暑更重要的是在“心定”二字上做功夫。

避暑先避心暑,心若浮乱,纵处冰窟亦觉烦热。

寺院的建筑也藏着避暑智慧。明清风格的殿堂高檐翘角,既能引穿堂风,又能遮挡直射阳光。院内菩提树的浓荫下,伴随着寺院的风铃声,常有信众在此驻足静思。

"在看那树影摇动时,不知为何,心却静下来了。"

而在傍晚,有部分僧众会选择运动或发心打扫卫生,此时暑气稍退,月光与汗水相映,恰是“动中求静”的避暑良方。

比起躲在空调房里,这种与自然共处的方式,反而与“不脱离世俗事务,却能超越烦恼”的修行观更加契合。

夏至无雨三伏热

无论是顶着烈日除草的劳作,还是斋堂里带着露水的青菜,东华禅寺的夏至生活,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:外在的天时流转不息,内在的能量需靠“觉知”唤醒。夏至不是对抗炎热,而是懂得在盛阳之下,做一个“接地气”的人,让每一个当下都成为自在的道场。

编辑|明   宽

图片|罗诚东

审核|文化部
《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》

编号:粤(2022)0000068

父亲节|山不言自巍,爱不语自深

东华禅茶·雅韵|山泉浸陶盏 五色生香证妙禅

芒种 | 一半收获,一半希望的时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