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详情

六一|东华禅寺映见:动画光影里的家国成长

爱国文化   2025-06-01 08:00

动画光影里

的家国成长课

 六一儿童节快乐

每当《大闹天宫》的鼓点在耳边响起,指尖总是不自觉地叩击桌面,像极了童年时模仿孙悟空挥棒的节奏,原来有些童年的星光,早已嵌进了成年人的生命里。这个六一,让我们透过动画的棱镜,看见一个国家与一群人共同的成长轨迹。

胶片里的英雄梦
永不熄灭的童真火种

二十年前的夏夜,我们挤在老式电视机前,看孙悟空用金箍棒大闹天宫。他腾云驾雾的自由身影,成了我们在作业本上反复描摹的图腾。而哪吒 “剔骨还父” 时飘落的混天绫,悄然化作我们披在肩头的床单,幻想以此对抗世界的不公。

那些用毛笔晕染的东方幻想,原是最质朴的禅意启蒙:九色鹿的眼波流淌着慈悲,雪孩子的消融诠释着奉献。我们曾以为这是 “幼稚” 的童话,后来才懂,童心是未经雕琢的明澈,如镜子般,照见世相本真,亦照见善恶分明的初心。

当水墨遇见数字
变与不变的中国精神

如今走进影院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的少年哪吒,在巨幕上喊出 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背后,是现代美学对中华文化的重新诠释。传统胶片换成了数字画板,手绘线条进化为特效,但齐天大圣眼底的桀骜、李白笔下的浪漫,从未在技术迭代中褪色。

虽然我们不再蹲在电视机前临摹动画,但会在《长安三万里》的诗卷展开时湿了眼眶,原来小时候悟不出的 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早已在动画的土壤里长成了成年人对抗焦虑的底气。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间,不变的是刻在基因里的赤子之心。

光影背后的时代注脚
童心生长的土壤

为什么上世纪的动画是 “笔尖奇迹”,而今天能有《深海》《雄狮少年》这样的工业巨制?因为动画的蜕变,始终与国家成长同频:从物质匮乏年代对英雄的仰望,到科技腾飞时对文化的自信,背后是一个民族从 “追赶” 到 “引领” 的足迹。当《大闹天宫》4K 修复版重映,敦煌壁画在数字世界流转,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一个国家对 “纯真” 的郑重托举。

家国共成长
你守护世界,我守护你的星光

如今的我们,早已过了举着筷子当金箍棒的年纪,却依然会在加班后的深夜,点开一集老动画。这不是逃避成长,而是需要在孙悟空的不羁里,找回被现实磨平的棱角。

正如东华禅寺的钟声在烟火人间里敲出清响,岁月虽长,童心不泯;红尘虽闹,初心常明。

你看,动画里的英雄永远年轻,寺院石阶上的苔痕,年年萌新;檐角风铃经风沐雨,铃声清脆如初。

这个六一,愿你在动画光影里重逢本真:以童心的明澈看世界,于烟火处见真意,于繁华中守本然。此心若能常似少年,时光便永远夺不走你眼里的星光 —— 那是五千年文明的馈赠,亦是一个国家对所有 “未长大的大人”,最温柔的守护。

编辑|明   宽

图片|罗诚东

审核|文化部
《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》

编号:粤(2022)0000068

母亲节 | 孝亲报恩正当时

爱国文化|五四精神对话东华禅境

东华问答 | 修身、修心与修灵三者之间的关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