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详情

“心空及第归”的佛门最高境界如何达到?

荐读荐赏   2023-11-22 15:33

订阅号首图.jpg

十方同聚会,

个个学无为。

此是选佛场,

心空及第归。



东土维摩——庞蕴居士

庞蕴,中唐时期禅门居士。与梁朝傅大士并称“东土维摩”。

初志于儒,贞元(785~804)初年,曾谒石头希迁,豁然有省。后又与丹霞天然相偕往受科举之选,而投宿于汉南旅舍。时闻江西马祖道名,乃悟选官不如选佛遂直奔洪州,随马祖参禅而契悟。

居士与马祖初相见时,尝问“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?”马祖答“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,即向汝道”。居士言下豁然大悟,复呈一偈“十方同聚会,个个学无为,此是选佛场,心空及第归”

1.jpg



冬季禅七——起七法语

每年冬季僧众禅七,迎请大和尚入禅堂,大和尚手执香板进入禅堂后宣示起七法语,即为庞蕴居士这首选佛偈:“十方同聚会,个个学无为,此是选佛场,心空及第归。”

庞蕴居士一生,以偈阐明禅旨,所写诗偈多达三百余篇。这些诗偈语言通俗易懂,形式活泼,注重表达佛教义理,按内容来看,有阐述参悟般若空义的,有论佛与众生一体不异的,有劝导世人不要贪恋名利安乐而应少欲知足的,有劝人读经应重视理解与实践的等等。

2.jpg



十方同聚会,个个学无为

十方在佛教里指十大方向,即上天、下地、东、西、南、北、生门、死位、过去、未来。常用于指代,十方世界、十方诸佛菩萨诸天护法、十方善信等。

出家人受十方善信供养,以佛门智慧反哺信众,令其归元,心归极乐,无诸愁苦,欢喜意乐,众善奉行,皆得解脱。

在家信众十方聚会,同聚佛所,学习佛法以及一切世间之事行事之道,从一个点切入,最后辐射到四面八方,乃至十方,“一通一切通,如同太阳处虚空”,自性光芒开启,照耀整个大千世界,利益无量无穷。

3.jpg

一个人如果把人生看透了,无非是“财、色、名、利”四个字。

没钱的人到最后是两手空空,有钱的人到最后也是两手空空;没名气的最后会死,有名气的最后也会死。世界上唯独“死亡”最公平。

实际上对人而言,一切事物都是“经历”,而不是“占有”。世间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你能真正占有,它会来,也会去。只有当事情发生时,用心去经历它,尝试它,过后才不会留恋。

就像没吃过苹果,一旦有了,又没有用心去吃,过后一定会留恋。如果用心品尝了,就会超越而放下。对一件事,只要用心去经历和尝试,就会超越。如果还留恋,说明还没有用心去尝试。

所谓“无为”,即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,不要干着这件事、又想着那件事、要一心一意对一件事。但必须看清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,善恶看得清清楚楚。如果能这样用功,只要半年,功夫就会上路。如果做不到,只好去打坐(有为法)。

4.jpg

生命,来自“生命力”,生命力又来自哪里呢?

实际上我们通常说的“相应”“沟通”“得道”,指的都是生命力的源头。

虽然这个源头我们看不见,摸不着,但是当你关闭六根,用灵性来活动时,就能感受到生命力的源头究竟为何物。

它的确是说不清,道不明,但你能感受到它的存在。我们的生命力一旦与它沟通,我们的生命就能无限地延长。

当你与它沟通以后,再枯萎的生理、再疲劳的身体,一个时辰就能恢复。就如同泄了气的轮胎,只要和充气机一接通,只需几分钟,轮胎就充满了。正因为有这个“质”的力量在我们周围、在我们身体里面,我们才会健康,精力充沛。

5.jpg



此是选佛场,心空及第归

自古以来,寺庙里有五重殿,最外一重首先是天王殿,世俗上的一切到此为止,不能带到寺庙里面来。寺庙的天王是把关的,就相当于世俗的门神,把世俗上不好的东西都挡在门外。

从天王殿进来是大殿。大殿是学习佛教规矩和仪轨的地方。三年大殿里的一切都学好以后,就进入法堂学见地,也就是学习理论。三年的理论学好以后,就进入后面的名利殿

只有放下了名利,才能进最后一重殿——禅堂,也叫选佛场、自在堂。凡是能进入自在堂又出来的,都是成佛作祖的。

6.jpg

选佛场开日,丛林气象新。

心空及第者,毕竟是何人。

知道有念,知道无念,知道就行。

顿觉了,如来禅,

六度万行体中圆,

梦里明明有六趣,

觉后空空无大千。

此是选佛场,法登即莲台!

心生万法生,心灭万法灭!

心空法灭现莲台!

7.jpg


尽管每个人过去种的因不同,但是要想入道,有一点是一致的,就是进了禅堂,外面所有的事情都要放下,出了禅堂另当别论。进了禅堂必须心空,否则一点都不会受益。

所谓坐禅,是让我们的心能安住下来,能在这里,否则,身体坐得再久,不过是枯木禅而已,而我们现在连枯木禅都没感受到。

《楞严经》上有句话:心息合一即得定,即得神通。何时我们能把自己的呼吸和念头训练到合二为一,你就能捕捉到道的影子了。

阿难在《楞严经》上报告自己修行方法时说:看住自己的念头和呼吸,合二为一拧成一股绳。

我们的心跑掉了,是因为念头没有和呼吸融为一体,你人在这里,呼吸要在这里,念头也必须在这里。无论你是参话头、止观、念佛,还是看自己的念头,心都必须在这里。

8.jpg

古来大德降伏自己的妄念,利根器的人,一路上来都是放下放下,扔掉扔掉,即直接入空;根器差一点的,抱死着一个念头不离不弃,使妄念无法升起。

若人静坐不用功,何时能达到心空,何时又能转识成智?心空智成,非从语言文字可获得。相反,心未空,智未成,正是语言文字知道太多,但又未透彻。真透彻者定会真修实参。

心不孤起,托境方生。境不自生,有心故显。心空境谢,境灭心空。无心无境,无境无心。诸识诸境,亦复如是。

9.jpg



“心空及第归”的佛门最高境界

如何达到?

——我对你既不崇拜也不贬低,既不亲近也不冷淡;心里既不存在有你,也不是没有你。

在音乐、绘画、修道上把握得好就符合道。在生活中“轻重缓急”把握得好就是在修道。

释迦曰:真空生妙有

佛性天成,不假修持,但除恶习,向善背恶。善根生发,入如来地,是名大道。常住真心,起大妙用。

念佛念心,坐禅坐心。

了达诸法,皆从心生。迷时实有,悟后皆幻。

一念若明,千幻万化何处存?大千灭尽,觉性常存。

万法虽幻,空性不幻。

立身有道,学有专长。藉教悟宗,厚积薄发。

不染世缘,常修梵行。佛在世时,依佛为师。佛灭度后,依戒为师。忆佛念佛,与佛同在。解行相应,正法久住。

10.jpg



编排@明空

图片@网络/文化部  审核@文化部
《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》

编号:粤(2022)0000068

“东华禅”学习资料包,请收藏!
一座城,一座寺
千言万语 | 慈心宏愿万行路,福海圣山东华禅

微信图片_20230821210616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