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堂的缘起
五观堂
佛陀创立佛教,起初是靠托钵乞食。
后禅法传到中国,四祖道信大师为适应中国国情,在黄梅首倡农禅,让禅宗一脉在中华大地扎根并兴盛。虽然不再托钵,却产生了过堂的仪规。
所以在佛门里面,过堂不是普通的吃饭,而是一堂佛事,过堂的仪规,遵循佛陀托钵的传统,有行者为修行人添饭,称为行堂。
行堂是丛林职务之一,即于每日粥饭未开梆前为大众铺碗筷,于用斋时为大众添饭茶、装茶水等之职役。
在丛林里,行堂的师父和义工居士需要每日为大众服务两次(早斋和午斋),都是待一堂吃好后,才能开始吃。
行堂的功德利益
五观堂
发心行堂可以生起利他的心,去除我执。
行堂的人需要时时照顾吃饭之人,让用斋者无论师父还是居士都能把饭吃好。
服务他人,成就自己。就在这一点一滴中。
行堂是一种修行
五观堂
行堂是一种重要的修行。行堂者不仅要带着一颗欢喜心去行堂,还要感恩自己所服务的法师、大众。
我们在行堂时善用其心,可以学到很多东西——
一个是承事三宝的心,
一个是代人着想的心,
一个是感恩欢喜的心,
一个是积累资粮的心。
1.承事三宝
我们在僧团给僧众行堂,僧众是三宝之一。《贤愚经》中有很多供养三宝获得福报的公案。我们每天行堂,就是在培养一颗承事三宝、供养三宝的心。
我们把饭食殷重地行给每一位出家法师以及大众,认真地为他们服务,能够帮我们积累到很多资粮。
用心用得越踏实,越扎实,积资净障就越快。
因为僧宝是很殊胜的对境,本身就是具力业门,我们认真去做,哪怕做一点点,积累资粮也会很多。
2.代人着想
代人着想是慈悲心的基础,也是我们将来发菩提心的基础。
从一开始行堂的时候我们就要培养这种心。认真地观察每一位法师,每一位大众他们的饮食习惯,他们需要什么,要多少,怎么行。
长此以往,每个人的饮食习惯我们都能慢慢记住。
一开始,我们还需要通过互动打手势,行堂行久了,我们用心用得深,认真地观察别人的需要,代人着想的话,有些情况下不需要打手势,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他需要什么,要多少量,是要还是不要。
我们的心是很敏感的,善用其心,认真地把心放在每一位用食者身上,用心去体会他人的需要,慈悲心、利他心就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。
3.感恩欢喜
感恩什么呢?感恩法师、大众给我们这个机会,让我们能承事他们,积累资粮。
4.积累资粮
行堂的过程行堂者给法师、大众提供饮食,让法师和大众都能吃得好,吃得欢喜。僧众每天修行用功办道的功德,也就自然随喜给了行堂者。
行堂感悟
五观堂
行堂不仅能够承事大众,还可以磨炼出一颗很谦下、很感恩、很欢喜的心。
认真地为大家去做事情,我们积累的福报资粮就会很丰厚。
真正做到最后,行堂是对我们自己有多重好处,成就我们修行办道的一种顺缘。
我们行堂的过程对大众要欢喜,并不是说我们给你打饭很辛苦,而是要明白只有“利他”才能“自利”。
从另一种角度看,吃饭者对行堂人员是在修感恩心,行堂人员对过堂的僧众也在修感恩。是因为有了用斋法师给我们行堂的机会,我们才能去做这件事,才能欢喜奉行,利益大众,成就自己。
我们承事大众,在这个过程中调服我慢,降低自我,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。
通过做这些事情,慢慢就把自我放低了。自我一放低,人越来越谦下,佛法的道理就能够用到实处。如果不能顺利放低自我,自我逐渐膨胀的结果,到最后一定是修不成,慢慢就修成魔了。
行堂这件事虽然很小,但每天我们这样努力去做,慢慢去体验,大家可以收获很多。
我们在行堂中超越自我,积累资粮。希望大家能够发长远心,发欢喜心,把行堂工作做得更好。
行堂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机会,巴不得我多干一点。做的过程中当然也要付出一些代价,吃饭吃的晚一点,可能肚子很饿,还得给别人行堂,还得努力去干,要克服很多困难。但正是在这些困难中磨炼,才是我们修行的好机会。
行堂的工作,大家应该发心,尽可能多做一段时间。
发心行堂
东华禅寺
行堂是一种修行,发心行堂自利利他。
东华禅寺水陆法会期间需要大量义工发心行堂,行堂义工需要有健康证,或者为寺内定期体检常住义工,发心者请添加微信号报名:13506321043(正醒法师)。
编排@明心
图片@网络/文化部 审核@文化部
《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》
编号:粤(2022)0000068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