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,请允许我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。一般的爱,都含有分别、欲念和执着。依您所说,这些都会带来忧悲苦恼。
但一个人又怎可以无欲无执的去爱?我对子女的爱,应该怎样才可避免忧虑和痛苦?
我们得先看爱的性质。我们的爱,是应该给我们所有爱的人带来和平与幸福的。如果我们的爱存有占有的私心,我们便没可能给他们带来平和与快乐。
相反的,我们只会令他们感觉被困。这种爱不外是一种牢狱。当我们所爱的人再无法觉得快乐时,他们便会想办法释放自己,以便能重获自由。他们不会接受牢狱般的爱。这种爱亦会逐渐变为愤恨。
陛下,你有听闻十日前在舍卫城因为私爱而导致的悲剧吗?当儿子要结婚的时候,这个母亲认为是被人抛弃。她不以儿子娶妻为多得一个女儿,反而觉得失去了儿子和被出卖。她因此由爱此恨,在这对年轻的夫妇食物中下毒,把他们杀死。
陛下!依觉悟之道,没有了解,便没可能有爱。爱就是了解。你不了解便不能去爱。彼此不了解的夫妇,是不会相爱的。不了解的兄弟姊妹也是不会互相爱护。父母子女没有彼此了解,也很难互爱。
假使你想你所爱的人快乐,你一定要学习去了解他们的苦恼与期望。当你了解他们,你便可以帮助他们舒解苦恼和达成愿望。这才是真爱。如果你单是要他们跟随你的意愿而忽略了他们的需要,这便绝不是真爱。这只是占有和支配别人的欲望,以及试图满足自己需要的错误途径。
陛下!憍萨罗的人民都有他们的苦恼和愿望。如果你能了解这些,你便是真的爱护他们。朝廷里百官也有他们的苦恼和愿望。你了解他们的苦恼和愿望的话,便可给他们带来欢乐。为此,他们便会一生都忠心于你。王后、太子和公主都有他们的苦恼和愿望。你了解他们的苦恼和愿望的话,便一定可以令他们快乐。
当每个人都享受着平和、幸福和喜悦的时候,你自己就会知道什么是平和、幸福和喜悦。这就是醒觉之道中爱的定义了。
我很感激您赠给我多方面的至理名言。但仍有一件事困扰着我。您说基于执欲之爱会带来痛苦烦恼,而基于慈悲之爱可带来平和幸福。我虽然看到慈悲之爱的无私和不自利,但我仍认为它会有痛苦烦恼。
我爱我的人民,可当他们受到如风灾火患等天然灾害的摧残时,我也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。我相信您也会这样反应。您看到别人生病或死亡时,一定也会感到痛苦。
又是一个很好的问题。你将会更深入地了解慈悲的体性。首先,你应该知道因执欲之爱所带来的痛苦,要比因慈悲带来的痛苦多上千倍。有两种痛苦需要辨别,一种是完全没用并且纷扰身心的;而另一种则是滋长关怀和责任感的。在面对别人受苦的情形时,基于慈悲的爱,可以让我们作出一些奉献的行为。而基于执欲之爱,则只会制造更多的焦虑和痛苦。慈悲实在是最有效的救度能源。
大王!慈悲是必要的。因慈悲心所感受到的苦痛,是一种有能力帮助别人的痛苦。任何不能体会他人痛苦的人,根本不屑为人。
慈悲是了解的果实。修习觉察之道,就是要去体证生命的实相。这实相就是无常。一切都不会是永恒的,一切总有一天会成为过去。当一个人看清事物的无常之性,他的视线便会变得平静和谐。无常的存在,不会为他的身心带来困扰。
因此,慈悲所引致的痛苦感觉,没有其他痛苦来得沉重苦涩。慈悲之苦,只会增加一个人的力量。
大王!你今天已闻得解脱之道的基本纲领。另一天,我会再和你分享更多的法要。
波斯匿王的心里充满谢意。他起来向释尊鞠躬顶礼。他知道他很快便会要求释尊纳他为在家弟子。他又知道摩利王后、祗陀太子和跋吉梨公主都已经对释尊非常敬重。他希望一家人可以同时接受皈依。他还知道自己的妹妹,憍萨鞞毗,和妹夫频波娑罗王,都已皈依释尊。
那天晚上,摩利王后和跋吉梨公主都留意到大王的转变。他似比平时更加平和意悦。她们知道这必定是与会晤过释尊有关。虽然她们很想问大王有关他这次与释尊的会面详情,但她们又认为等大王自己告诉他们,会更为适当。
——摘自《佛陀传》
编辑 | 一心
排版 | 明慈
摄影 | 罗诚东
审核 | 文化部
东华禅寺
《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》
编号:粤(2022)0000068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