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种,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。6月6日,太阳到达黄经75°,即为芒种时节的开始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”。此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,如晚谷、黍、稷等。
芒种时节,天气炎热,已进入典型的夏季。古谚有“芒种夏至是水节,如若无雨是旱天。”说明此时节雨水多,南方称为梅雨时节,闽南则到了龙舟水的日子。
这个时节,天气湿热难耐,身体易疲劳倦怠,心脏也因天气炎热难以负荷,易引发心脏疾病、中暑、中风等。
芒种时节养生总则:
芒种梅雨天,留神湿热病
从芒种节气开始,天气甚热,雨水较多,湿度增大,进入梅雨天、龙舟水,要注意防热防湿。
芒种节气易引发心脏疾病,有心脏病、冠心病的人要注意保养,少熬夜,多饮茶,少盐,多食杂粮。
防心脏疾病
避免工作紧张,生活调节有度,
麦冬5g、桂圆肉5g,泡水饮用;
气虚乏力者加西洋参3g。
防口舌生疮
心与小肠相表里,心火重湿热内积,小肠亦会积热,易出现小便黄短,舌红苔黄,大便秘结,口舌生疮。应少吃辛热之品,多吃黄瓜、青菜。
竹叶3g、麦冬5g、金银花3g,泡水饮用,大便秘结可加大黄2g。
如出现尿频、尿痛,应及时就医。
防湿热下泻
多吃一些清热利湿之品,如绿豆。
还应常吃健脾利湿之品,如薏米、山药、白扁豆、粳米粥。
预防真菌
湿热天需经常换衣,晒被,居所保持干燥整洁。
夏季解暑四大瓜
进入夏季,气温高、易中暑,处于空调房时,要注意调节室内外温差,防止“空调病”发生。夏季解暑降温记好这“四大瓜”。
西瓜
是消暑、解渴、利尿佳品,民间有“天然白虎汤”之称。西瓜性寒,一次不能吃太多。
黄瓜
被誉为“济世良药”。经常食用有利排泄胃肠内腐败食物,对降低胆固醇有益。唇焦舌燥、喉头干涸,以嫩黄瓜作水果生吃有奇效。
丝瓜
可解热消毒,通经络、化痰湿。用丝瓜煮汤饮用,消暑又去湿。夏季生痱子,以丝瓜汁内服能凉血解毒。
冬瓜
富含维生素b,皮、肉皆可入药,民间有“冬瓜入户,不进药铺”之说。小便不畅,饮冬瓜汤颇有疗效。老年人夏季消化不良,用冬瓜与莲子、百合煮汤饮用,能消暑开胃。
芒种食疗减酸增苦
祛湿、清补、忌贪凉
芒种时节,人体疾病在经络方面的表现多在手少阴心经。心经起于心中,其支脉从心系分出,挟食道上行,连于目。主心痛,咽干,口渴,胸胁痛,喜笑,易忘,惊悸。
苦归心经,芒种养生宜减酸增苦,补肾助肺,调理胃气,多吃“瓜族”食物,如苦瓜、节瓜、青瓜、冬瓜、木瓜、西瓜,以及绿豆、苋菜、枸杞叶、淮山、白术等。
减酸
减少酸味食物,如:醋、杨梅、菠萝、橙子、樱桃、酸梅汤等。《济世方》讲,(农历)五月不宜多食茄子,易损人动气。而精白米面、油腻、辛辣等易上火耗气的食物亦要少吃。
增苦
医王孙思邈说:“是月(芒种、夏至)肝脏气休,心正旺,宜减酸增苦,益肝补肾,固密精气。”故应增加苦味的食物,如:苦瓜、菊花、陈皮、荷叶、茶等,可补益肝肾,降火消暑。
祛湿
芒种时节还要防止暑湿,煮饭时可加入少量薏米、红豆(大便干燥禁用)、绿豆、茯苓等祛湿的食物。
清补
元代医家朱丹溪《茹谈论》曰:“多食谷菽菜果,自然冲和之味”。故而芒种时节可多用杂粮、南瓜、山药、红枣、桂圆等煮粥。
忌贪凉
虽然天气炎热,也万万不可贪凉。饮用冰镇饮料时,也要在口中含温后再咽下。出汗后,温茶、温蜂蜜水更能解渴。
入夏出汗较多
宜多饮茶
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,汗易外泄,耗气伤津,宜多饮茶。
桑椹茶
桑椹味甘酸,性微寒,有补肝益肾、生津润肠、促进肠液分泌、增进胃肠蠕动等功效。
乌梅茶
乌梅酸、涩、平,归肝脾肺大肠经。具有敛肺、生津等功效。
枸杞防暑茶
枸杞10g、薄荷3g、五味子12g、菊花6g,加盖闷泡10分钟,至味道渗出,即可饮用。
此茶能补肺生津、缓解暑热烦渴。
苦瓜蜜茶
苦瓜干15g放入杯中,冲入300毫升沸水,加盖闷泡10分钟,至味道渗出,加蜂蜜,即可饮用。
具有清热、降血压的作用。
决明菊花茶
决明子30g研细,野菊花12g,放入茶杯中,沸水冲泡。
具有平肝潜阳、清热、降压的作用。
芒种过后,午时天热,人体易出汗,需勤沐浴、更换湿衣,但须注意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沐浴,中医有“汗出不见湿”的说法,如若“汗出见湿,乃生痤疮。”
夏三月,起居要晚睡早起,适当接受阳光照射,但要避开阳光直射,注意防暑降温。夏日昼长夜短,中午小憩相当必要,可以解除疲劳,保持身体健康,心情舒畅。
芒种,开犁安苗、煮梅、挂艾草、打泥巴、送花神,种种民间习俗,欢腾雀跃,处处洋溢着人们对于夏天的美好期待,以及终于可以痛快玩耍的喜悦。
心主喜,《天亲之十地经论》里讲,欢喜地菩萨之欢喜,乃‘心喜、体喜、根喜’,其欢喜有九种:(一)敬信欢喜,(二)爱念欢喜,(三)庆悦欢喜,(四)调柔欢喜,(五)踊跃欢喜,(六)堪受欢喜,(七)不坏他意欢喜,(八)不恼众生欢喜,(九)不嗔恨欢喜。
愿我等皆得菩萨之欢喜,依芒种时节所令调理好身心,健康工作,安心生活,平安喜乐。
编排 | 明心
摄影 | 文化部
审核 | 文化部
东华禅寺
《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》
编号:粤(2022)0000068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