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详情

原来一直治不好的不是病,是情绪

荐读荐赏   2023-04-12 08:42

图片

 

前段时间,话题#原来胃是情绪器官#冲上微博热搜榜首位一句“气到胃疼”,不再是夸张的调侃,而是情绪对身体的真实反应。

图片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 

事实上,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中,胃病只是冰山一角。世界卫生组织有过统计,包括冠心病、心肌炎等在内的200多种疾病,背后都有不良情绪的影响

 

当不被认可,怕被人发现自己隐藏的一面,怕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,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,不敢敞开自己时......紧张、压抑、恐惧、自我否定的情绪已被积压在那里,此以往抑郁症、社交恐慌甚至自闭症会出现

 

“如果情绪处于失控状态,就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,丧失自由。”——尼采《善恶的彼岸》

 

人是累不死的

只有想不通气死的

图片

当我们的心量宽广如大海时,情绪就像大海中的一个小小泡沫,随生随灭,不足成风浪。

 

心量的广大来于自己与外界的和解、融为一体。身心是合一的,心打开,身即通。

 

师父讲:“人是累不死的,只有想不通气死的。身体健康也不是锻炼出来的,只要把心打开,正能量进来了,你就健康了。”

 

在我们修行定力不够的时候,也常常会被情绪和起心动念左右。

 

这时候你会发现,跟“情绪”打交道就像跟人打交道一样,必然也要历经相遇、相处的阶段

 

第一阶段:相遇

快速“觉察”情绪

图片

在“我执”比较重的时候,别人的一句话、一个眼神,都会让我们升起抵抗乃至生气的情绪,紧绷的身体、憋气的胸腔或已上头的耳烫脸红,都积极得展示着我们跟外界的对抗。

 

试着放松,觉察它。

 

没错,要先觉察到这股情绪的存在,包括气流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流动都清清楚楚,当下你知道你已被情绪影响了。

 

秘诀:情绪觉察的速度越快,我们从情绪中,跳出得越快。接下来的决策和行为,就越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。

 

这便是祖师禅的手法:不怕妄念起,只怕觉知迟。

 

当处于这个初级阶段时,如何训练‘情绪觉知’能力呢?

 

不论是静坐、冥想、念佛持咒、观呼吸、提起警觉心还是把注意力专注于耳根都好,目的都是专一于当下,清清楚楚的知道当下的一举一动,长期训练自己的觉知能力,越细微、越敏锐越好。


第二阶段:相处

搞定“情绪管理”

图片

觉察之后还要照顾好它。

 

当“情绪”已经跃跃欲试,准备跟你过招,你一个轻功从“情绪”反应中跳出来,千万不要试图反抗或者压抑它,任它来去。

 

如果你接招,它就会跟你的念头发生纠缠,你会开始反复评判自己或别人,或自卑或逃避,甚至产生嗔恨心,那你就被它打败了,即将胡言乱行。

 

当你保持十分的平静,安静地看着它,也就是师父所讲的“不迎、不拒、不跟随”,它自然就消失不见了,这便是“无招胜有招”。

 

观照当下所言所行,此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,情绪已无丝毫影响。

 

时刻保持这个“觉”和“照”,才能彻底搞定“情绪管理”。而觉照是可以在生活中的每个当下进行的,并非只有打坐、念经才可以有。

 

图片

师父说:修道人的层次是,上等根基既能觉察,又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;中等根基能觉察,但不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;下等根基既不能觉察,也不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,完全是一个没有方向的人。

天空中的浮云来去自由,丝毫不影响天空的宁静,亦如觉照情绪在身心中来去,不停不住,也丝毫不影响气脉的通达,如此便是最好的养生

文案 | 一心

摄影 | 李皓斐

排版 | 明慈

审核 | 文化部

相关文章

“东华禅”学习资料包,请收藏!》

《万行开示 | 保持觉照才能把握人生》

万行开示 | 让头脑“死去”,保持空灵之心才不会迷失

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