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中何事?暮鼓晨钟,明月清风,春水煎茶。
天际间雨雾烟岚,若隐若现;
云水处青山翠林,起伏绵延。
谷雨时节,雨生百谷,阳气勃发,茶叶亦渐渐成熟,多了丰富的内蕴,深了翠绿的色泽,叶质也更加柔软饱满,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。“茶圣”陆羽在《茶经》中说“采茶,在二月三月四月间”,按现代历法,即三至五月间。故谷雨时节,乃一年中采茶的好时节。
东华山的生态有机茶园,选取乌牛早嘉茗1号及龙井43号两个品种,生长于群山怀抱的山林间,远望碧波茫茫,翠浪涛涛,尽是春的生机和喜悦。茶园有山体御寒,树木遮阴,山坡向阳,泉水相和,正符合茶圣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所讲茶树所需要的地理环境:“其地,上者生烂石,阳崖阴林。”沙石土壤既满足茶树的水分要求,又便于排水。“阳崖阴林”是指茶山上若有高大的乔木遮阴,则有利于茶树有机质的积累。
生态茶园里,由于不使用杀虫剂,因此寺内四众弟子们平日里一直照料、养护、人工除草、施中药渣和花生麸结合的有机肥、泉水浇灌等,以保证茶叶最天然的品质。师父们还在茶树周围种了桂花、含笑花等诸花与茶树朝夕相伴,整个茶园溢满了茶香与花香,茶芽渐渐也含了花香。
“堂上坐禅,堂下禅作,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。”清晨,东华寺的禅僧们进入茶园,但看他们双手于茶蓬间上下翻飞,采青入篮,脚步从容稳健,手法简洁利落,多年的禅修功夫,尽在于当下的举手投足之间。
禅师通过多年的修行,已有自己独到的制茶手法和心法,从识茶、种茶、养茶到采茶、制茶、品茶,无一不含着参禅悟道的意味,内心的清净与本真,通过制茶外显于茶的天然和纯粹。茶品亦如人品,品茶亦如品心。
采摘回来的茶芽,第一时间均匀摊放于竹筛上,在风中自然晾晒,芽体慢慢柔软,水分和青气逐渐消退,韧性显现,香气溢出。亦如人的成长需要慢慢褪去青涩,方能显露成熟稳重,淡定从容。
红茶在萎凋时蒸发掉60%的水分之后,于特定的湿度和温度下进行揉捻,茶叶条索紧结,茶汁外溢,加速内部的酶促氧化。充分的揉捻可以使红茶内质滋味浓厚甜醇。
茶在发酵中涅槃重生。解块后的茶叶放置在发酵室,静静发酵,此时必须调温、调湿、调时,整个过程没有微生物参与,全由茶叶自己“进化”,犹如僧人禅坐中的调身、调息、调心,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,色身转化,达凤凰涅槃。
最后一道工序便是烘焙。烘焙要精准把握火候,先高温快速蒸发茶叶水分,保留内部营养物质,后低温烘焙保证香气留存,这样烘出的茶叶香气才更加浓郁,经过这道工序,茶叶的潜力已完全被释放了,且营养物质被较好的保存了下来。
师父说:制茶与炒菜之道完全相通。精准的把握茶的特性,通过一定的温度、湿度、时间的调节,把茶的色、香、味完全释放,达到极致,完美的茶品才会呈现。
制好的红茶,营养丰富,绒光鲜亮,色泽饱满,或如云霞,或如锦缎。东华禅茶吸收了天地日月星辰的能量,又融入了禅文化的韵味,经过不断的锻造和萃取,褪去青涩,华丽转身成为生活的艺术品。
东华山的红茶,第一泡水温75°,第二泡85°-90°,恰恰好。三泡之后水温可越来越高,茶味爽口,茶汤金黄,茶气十足,茶香花香溢满室内,品之甘甜鲜爽,茶味醇厚,温胃驱寒,暖身畅气。
择一良辰,手捧香茗,让春的气息游走于身心之间,在品茗的当下体悟无尽的自己。千古兴亡,人间烦恼,尽可忘于一杯茶中。
一杯茶,佛门看到的是禅,道家看到的是气,儒家看到的是礼。心中有什么,眼中见什么。
茶,是一杯有灵性的水。品茶也有道。心中有道,倒茶就是茶道;心中无道,茶道就是倒茶。
你若懂,它不仅是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的茶,也可以是“琴棋书画诗酒茶”中的茶,亦是禅宗祖师口中“吃茶去,即非吃茶去,是名吃茶去”中的茶。
文案 | 一心
摄影 | 罗诚东/文化部
排版丨一泽
审核 | 文化部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