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雪节气中说的“小雪”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“小雪”意义不同,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。
中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:“一候虹藏不见,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,三候闭塞而成冬。”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,地中的阴气下降,导致天地不通,阴阳不交,所以万物失去生机,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。
冬天的特点是沉静收敛,阳气沉降。我们养生,当顺应冬藏之气以补养阴津。遵守时令法则,早卧晚起,还需注意节制欲望,如此这般从身语意三方面下手,自然能预防和减少疾病,让养生步入正轨。
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曰: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;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?”
古人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,对外,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;对内,要谨守虚无,心神宁静。即思想清净,畅达情志,使精气神内守而不失散,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,这也是“静者寿,躁者夭”的最好说明。
小雪节气的前后,天气常是阴冷晦暗,此时人们的心情意识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,特别是患有抑郁症的人更容易加重病情,易出现失眠、烦躁、悲观、厌世等症状。
所以在这个节气里,要学会调养自己,时时刻刻看管着自己的念头,管理好身识、口识,以及鼻识、耳识、眼识,控制妄意的欲望恣意乱动,顺应天时培养符合自然规律的度数值,建立符合道德的人生观和生存价值观。
小雪节气室内暖气都开始供暖,外面寒冷,人们穿得严实,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,就容易生”内火“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容易上火。导致心烦气躁,情绪不易稳定平和,甚至造成疾病生成。
所以要学会保持愉悦心态,可以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增强体质,多晒太阳,多开口诵读,多做太极修身,多听梵音,学会调养自己。
我们的唾液,就是在生命中的内雨水,既在小雪期间是生命的液雨水,是良药雨,在其他期间更应维护好它,使其成为春雨,春雨贵如油。
管好自己的嘴,慎造口业,用我们自性的正能量使内雨水具有春雨的品质。恶口、两舌、绮语、谎言都会使内雨水水质变成毒雨、害雨的污染剂,必须严格自律而避免产生有毒性的语言,在唾沫纷飞时毒害别人,在咽下腹中时腐蚀身心,却完全不自知。
谚语云:节到小雪天下雪。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。而冬季的饮食调养不宜过多食用咸味食物,以免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,致使心阳的力量减弱。所以,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,抵御肾水,滋养心气,以保心神相交,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。
寒冷的日子里,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,但是过热的食物并不相宜,麻辣太过的食物最好也不要吃,否则助长体内异常的”内火“。
另外,在寒冷干燥的室内,大多数人感到口鼻干燥,好像要冒火了,可以多喝点热汤,比如白菜豆腐汤、菠菜海带汤、萝卜黄豆汤,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。这个季节的白菜、萝卜都是当季食物,富含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,而且,白萝卜能清火降气、消食,非常适合小雪节气里食用。
小雪时节,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,孙思邈《修养法》中云:宜减辛苦,以养肾气,此时可以多食腰果、枸杞、芡实、山药、栗子、白果、核桃、桑葚、黄椿等。
同时可以配合药膳进行调养,可以多食黑米、黑大豆、黑芝麻、黑枣、黑木耳等,不仅可以补养肾气还可以抵抗寒冷,而且能够润肺生津,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。
秉着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的原则,冬季是养肾好时节。
养肾有一个既有效又简捷的方法——揉按“太溪穴”。人体的”太溪穴“是肾经上的原穴,原穴是指源头,生命的原动力。揉按”太溪穴“最佳时间是在每晚9点,一次按36下。
在按的时候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。用手指按揉,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,每天坚持按”太溪穴“能够防治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疾病。
东华禅动功,七个动作均来源于传统瑜伽精华,整套动作配合呼吸,舒展飘逸,简单易学。功法紧紧围绕着打通人体的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络,特别是作用于疏通任督二脉和中脉。每天坚持可吐故纳新,动气活血,舒筋活络,有效激活生命能量,提高人体综合免疫机能,预防改善肩颈腰背脊椎劳损,达到强身健体、益寿延年之功效。
时间:初学者每日早晚各一次,每次二十分钟左右,每节动功练习9至15次。
呼吸:七节动功除过第六节荷花摇摆是自然呼吸外,其它动功皆配合动作鼻吸口呼。
要点:练习第三、四、五节动功时,膝盖尽可能不要弯曲,以达到拉伸筋骨的效果。